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文化之桥连接中巴

2018年12月11日08:39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巴拿马艺术家艾迪法在欣赏黄莎莉的作品。记者 朱东君摄
巴拿马艺术家艾迪法在欣赏黄莎莉的作品。记者 朱东君摄

人民网巴拿马城12月10日电 (记者 朱东君 陈效卫)“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最近,一场画展在巴拿马大学孔子学院开幕。开幕式上,一首《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婉转低回,吸引了中外来宾静静倾听。事实上,这首在中国火了很久的歌,是一首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巴拿马歌曲,邓丽君、张国荣、李宇春等人都曾翻唱过。

当天演唱这首歌的巴拿马歌唱家利维娅说:“2个月前,我在中国的一个艺术节上唱起这首歌,观众非常激动,我才知道这首歌在中国如此受欢迎。我很喜欢中国,有机会的话,希望到中国进行长期交流。”

中西合璧让艺术走出国界

一首歌串联起中巴两国民众的情感,正如当天的画展。

那天开展的黄莎莉是一个90后,出生在巴拿马,常年在中国学画,已在中国和拉美办过数十次画展。“我的作品汲取了巴拿马和中国两种文化的营养,形成了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这一特点在当天的画展上得到了充分印证,展出的画作既有使用国画颜料的传统中国画,也有用西方丙烯材料表现的中国山水,有的融入了拉美色彩浓烈的风格,有的则保留了宋人山水的特质——画面中的人物徜徉于山水之间,意境旷远闲适。“有时我直接用毛笔蘸丙烯作画,毛笔的笔触细腻,是油画笔表现不出来的。”

画展的策展方之一,是巴拿马ASA基金会。基金会主席王薛彤上世纪80年代移民巴拿马,过去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于把中国的艺术介绍到拉美,同时把拉美的艺术引入中国。

刚到巴拿马时,王薛彤总觉得无法融入主流社会。“那时华人多是做一些小生意的,不太被人看得起。我就想做出一些改变,刚好那时看到很多当地朋友家里收藏艺术品,就想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何不把中国艺术介绍过来?”王薛彤最先邀请来的是中国的山水画家,但发现山水画和拉美人距离太远,便开始寻找能融通中西的艺术品,比如用西方古老颜料坦佩拉创作的京剧形象,用青铜雕刻的水浒人物。“这几年,我们在拉美各地举办主题为‘跨越大洋’的艺术展和文化交流活动,效果非常好。”王薛彤相信,文化有共识,艺术无国界,绘画是人类互相理解的捷径。

巴拿马艺术家艾迪法非常欣赏黄莎莉的画。她指着宋画系列中的山说:“我很喜欢中国画中的山,它们看上去坚毅、沉稳,令人感受到力量,内心获得平静。”艾迪法曾在中国进行了一个月的创作。“中国是一个充满艺术感的古老国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服装、食物、饰品、家具……处处都是艺术。我想我还会再去中国创作。”

文化中心让民心相通

在巴拿马的新中国城,有一家书店。推门进去,便能看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的中文版和西班牙文版。“我有一个在巴拿马外交部工作的朋友,之前就过来问我有没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当时我告诉他还得再等半个月,结果半个月他来‘打听’了三次。”书店老板张雪云向记者介绍时,自豪中有些内疚。

书店的面积不大,但有个颇为大气的名字——中国文化中心。张雪云17岁时来到巴拿马,边在超市打工边自学西班牙语。当时她看到当地华人找不到学习西语的材料,便萌生了经营教材的念头。“我是中国人,书,茶叶,毛笔,字贴等又都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中国文化中心’这个名字最合适不过了。”

“文化中心开起来后,当地华人特别高兴,大部分巴拿马华人都来过我这里。”张雪云说,不少巴拿马官员和各国驻巴拿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是这里的常客,还有不少外国游客慕名而来。“外国人喜欢买中国的民乐,也会买汉语教材。中巴建交之后,学汉语的人更多了,尤其是那些做生意、从事旅游业的人。”

谈到书店的经营状况,张雪云坦言,书店早先的生意非常好,但随着电子书和网络的普及,近几年客人少了很多。“现在每个月都要往书店贴钱,但我舍不得关,我觉得巴拿马华人需要这样一个落脚点。”

书店的显眼处,挂着一面五星红旗。“十几年前,巴拿马只有我们这里卖中国国旗。中巴建交之前,有人过来阻止我挂国旗。我是中国人,我挂国旗天经地义。”

现在,中国文化中心不时举办一些活动。有时是书画展,展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华二代”会在门口举行小型音乐会,演唱中国和巴拿马的歌曲;而在春节期间巴拿马的展销会上,文化中心的展台还会出售不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商品。“巴拿马顾客比华人多多了,他们非常喜欢。”

今年10月,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了成立18周年庆祝活动。巴拿马省省长和巴拿马文化部官员到场祝贺,赞扬中国文化中心为弘扬中国文化、推动中巴文化交流、促进中巴友谊做出的贡献。张雪云颇感宽慰:文化中心已成为联系中巴文化的桥梁,文化中心让民心相通。 

(责编:赵芮(实习生)、樊海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