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饭塚容:中日联手找回东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2018年09月27日18:24 |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东京9月26日电(许永新 吴颖)饭塚容是日本著名汉学家,现任日本中央大学文学系教授。他早在大学时代便开启了他的中国文学翻译生涯,已经翻译了余华、铁凝、苏童等40多名中国作家的80多部作品,为中国文化的在日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近日,人民网驻日记者对饭塚容进行了专访,请他介绍了自己的翻译作品、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认识以及中国文学在日本的现状等。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与时俱进

饭塚容第一次到中国是1983年,他随日本鲁迅研究家代表团访问了上海、南京、绍兴三个城市。随后在1984年,他又进行了一次私人旅行,他感觉当时的中国在交通等方面很不方便,跟现在相比有隔世之感。

饭塚容感受很深的一件事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日之间的通信联络越来越便利。他在文学翻译工作上需要跟中国作家联系,最初只能给他们写信。他还清楚地记得1991年和余华第一次联系时用的还是航空邮件。后来很快就改成了电子邮件,而现在几乎都是用微信联系,翻译上出现问题马上就可以解决,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饭塚容看来,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把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归纳为“个人化倾向”和“市场化倾向”。中国老一代作家的作品总是涉及到国家、历史、民族这些大的命题,注重“宏大的叙事”。相比之下,年轻一代作家注重个人的日常生活,有时甚至是身边的琐事。他认为健康的市场环境对文学的发展也有积极推动的一面,但是,有一些作家或出版商过于看重商业利益,让文学失去了原来的面目,这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认知的变化

饭塚介绍说,日本曾经出现过两次中国当代文学热,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日本战败之后不久的那段时期;另一次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不久的那段时期,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动向十分关注,中国文学日译本的出版也非常活跃。对他来说,当时是中国文学在日本的“黄金时代”。但现在日本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似乎大不如从前了。他分析道,这其中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出版界整体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特别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和出版都比以前困难。

(责编:刘晶(实习生)、徐祥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