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欧洲学院举行
探讨文明多样性 架起沟通的桥梁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国际人权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8·中欧人权研讨会”6月28日在位于比利时布鲁日的欧洲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法国语言与文化交流协会承办,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以及欧洲政治和战略交流研究所协办。60多位中欧人权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明多样性与人权保障”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鲁广锦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实现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经过努力探索,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文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精神。
欧洲学院院长约尔格·莫纳尔指出,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人权的理解不同,基本权利的实现方式也会不一样。因此,需要探讨文明的多样性,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布鲁日的名称源自“桥”,选择在这里举办欧中人权研讨会有着特殊的意义,希望通过研讨会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为欧中人权对话作出贡献。
多位欧洲人权专家及学者表示,欧中之间开展人权对话很有必要,这对于双方理解人权概念、探讨人权的多样性、寻求人权领域的共识有重要的意义。荷兰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汤姆·茨瓦特表示,根据《世界人权宣言》,人权的实现必须以当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为基础,因此谈人权一定要在不同国情和文化背景下,充分反映文化的多样性。欧洲智库马达里亚加基金会执行主任皮埃尔·德福安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开辟了欧亚经济逐步一体化的光明前景,对于欧盟与中国在大陆两端的合作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欧中相互了解并就人权和民主问题的差异展开对话,努力达成符合多样性的人权共识,具有建设性意义。
(本报比利时布鲁日6月28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29日 03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