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约翰内斯·普夫鲁格:我早已心属中国

采访:杰弗里·穆勒 编译:张悦
2018年06月24日16:5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约翰内斯·普夫鲁格:我早已心属中国

在中德双边交流中,杜伊斯堡市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早在1982年,也就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四年之后,杜伊斯堡市就与中国武汉市缔结了两国第一对友好城市关系。自此之后,这座位于德国鲁尔区的城市与中国的关系开始迅猛发展。如今,杜伊斯堡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投资目的地和重要的物流枢纽,并通过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学院不断推进对华学术交流。

德国前联邦议员约翰内斯·普夫鲁格(社民党)自2016年起担任杜伊斯堡市中国事务专员。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他与记者就德中双边关系、友好城市合作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大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人民网:普夫鲁格先生,您曾任德国联邦议院德中议员小组主席,现但任杜伊斯堡市中国事务专员。您是如何与中国结下这份情缘的呢?

普夫鲁格:杜伊斯堡是第一个与中国城市缔结友好关系的德国城市。1992年,我曾与时任杜伊斯堡市长柯林斯一起前往武汉参加友好城市关系缔结10周年庆典。

不过,我早在70年代中期就已经对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开放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担任州议员期间,我曾在海因里希·赫兹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任职,为许多年轻的中国学生提供了奖学金,用以资助他们的学业。中国学生的勤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当中有些人虽然此前从没有来过德国,却令人不可思议地能讲一口流利的德语。

当然,最令我着迷的还是共和国如何在邓小平的治理下不断地对外开放。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把邓小平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领导人。受此影响,我越来越关注中国。进入联邦议院后,我曾在外事委员会任职。当时有人问我最喜欢的重点工作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是东亚,尤其是中国事务。

人民网:您目前担任的中国事务专员是一个全新的岗位。设立这个岗位的目的是什么?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普夫鲁格:2013年,我以年龄原因自愿退出了联邦议会。我当时已经67岁,并在早前就宣布了那是我在立法机构的最后一个任期。我始终认为议员也应当遵守和普通职员一样的退休年限规定。退休后的某一天,杜伊斯堡市长林克找到我说:“请你来能担任我们的中国事务专员会是个不错的主意。反正你平时已经够忙了,这点事对你来说完全算不上什么。”其实,我从事的对华工作比市长所说的还要多,比如我还担任了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学院东亚学委员会主席和孔子学院德方成员等。此外,我还收到了各种涉华机构的任职邀请。我觉得,市长之所以来找我,是因为他第一个意识到了对于杜伊斯堡市来说,德中关系中蕴藏着怎样的增长潜力和发展机遇。

我短暂思索了一下。其实我本想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写几本书的。不过市长觉得,我就此退休著书为时尚早。我最终接受了他的邀请,但同时决定只接受名誉职位。我提出的条件是:拥有一间办公室、与行政体制没有隶属关系以及配备一名助手。

我的日常工作内容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在市长不方便的时候代为处理一切涉华事宜。举例来说,我作为中国事务专员的工作包括在市政厅举办欢迎仪式、出差以及对外代表我市。我还要参加各种活动,接受访问以及组织联席会议等等。此外,我也负责提供涉华政策咨询。总之,一切涉及中国的事务都属于我的职责范围。

人民网:杜伊斯堡对华交往历史悠久,早在1982年就和武汉市缔结了两国间第一对友好城市关系。当时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了武汉?

普夫鲁格:1972年,德中正式建交,比美国还早好几年。建交后,德国经济界自然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国是一个异常巨大的市场,也是增长市场。当时的劳动力成本着实低廉。这些对于德国的工业界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克虏伯、蒂森等诸多来自杜伊斯堡的企业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上世纪80年代初,蒂森公司在武汉成立了第一家在华分公司。于是,工业界就向市府高层表达了与武汉结为友好城市的意愿。

我前面提到过,前总理施密特对华十分友好。他曾向杜伊斯堡市政府转达了支持与中国城市结对子的口讯。时任市长柯林斯也乐于开展对外交往。于是,杜伊斯堡与武汉结为友好城市的计划就这样得以实现。

除了市长和几位政要外,我市的首个访华代表团主要由大批经济界人士组成。武汉市代表团回访的时候,成员也包括了许多国企代表。随后,我市代表团再次访华。在此访期间,两市终于正式签订了友好城市条约。双方的伙伴关系一开始带有浓重的经济合作意味。

随着伙伴关系年复一年不断发展增强,双方的合作内容也从经济合作为主转向多样化合作,涉及行政管理、图书馆、环保、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领域。合作伙伴基础不断扩大。

我将上述这段历史称作两市交往的第一阶段。德中双边关系的发展整体上也与之相似。双边交往的第二个阶段始于中国人对杜伊斯堡产生浓厚兴趣并加以探索和了解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通过渝新欧铁路实现互联互通的构想。这当然也是世人皆知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组成部分。

双边交往进入第二阶段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14年3月2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杜伊斯堡市,并亲自迎接首列中国列车抵达。当时每周只有两趟班列往来于中国和杜伊斯堡,如今已经增加到了每周25趟。中方已经宣布计划在未来两年将班次翻番至每周50趟左右。

人民网:如您所说,杜伊斯堡市和武汉市通过结成伙伴关系取得了丰富的经贸合作成果。在其他日常领域也是如此吗?

普夫鲁格:是的。我认为目前杜伊斯堡的对华关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我将其称为“满溢阶段”。除了在港口进行物流作业外,在市内也开始举办与中国相关的活动。目前已有70家中国企业在杜伊斯堡设立了分支机构。

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强。2015年,我曾参与组织八位中国艺术家来杜塞尔多夫举办展览。今年6月10日,中国艺术家徐冰将携作品来我市展出。他的电影《蜻蜓之眼》曾在渥太华展映,我对这部作品评价很高。

在教育领域,除了校际日常交流外,双方也尝试着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例如烘焙技术和厨艺培训。为建立首个合作运行机制,我曾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海贝勒教授(Prof. Dr. Heberer,中文名“王海”)一同造访武汉商学院,并在杜伊斯堡举办了相关活动。

此外,我们还初步计划在今年秋天重新修订与武汉市的友好协议。新协议中将加入强化科研领域合作的内容。例如,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将与武汉的两所高校共同实施一个关于丝绸之路作用的评估项目。

两市交往还包含定期派代表团互访和旅游合作等。双方共同话题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正在商谈的一个合作项目是在足球领域。杜伊斯堡俱乐部有意邀请一位中国教练员赴德实习。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杜伊斯堡中国商务联盟(CBND)。该联盟成立于2016年,准备工作历时半年左右,得到了杜伊斯堡经济界的大力支持。这是一个协会性质的组织,成员除了本地企业还包括杜伊斯堡工商大会和城市经济促进会。当然,我一直强调我们的工作不能局限于经贸领域,还应建立更广阔的合作基础。为此,我们还吸纳了教育、文化等其他领域的成员单位。

人民网: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政策,当然就不会有杜伊斯堡市和武汉市的合作。今年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40周年,您如何评价这一政策呢?

普夫鲁格: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最初的时候,其他国家只是把中国当作一片广阔的市场,外加低价石油。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中国设厂兴业,中国逐渐成为经济强国。如今,中国已成为经济领域的一极,同时也带来了政治实力的提升,在联合国也赢得了国际政治地位。

与实力增长相伴随的是国际责任的提升。中国必须参与联合国的国际行动,目前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中国引人瞩目的发展策略虽然也招致了欧美的批评声音,但它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增长。

中国愿意与欧盟和德国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德中两国联系日益紧密。目前已建立了近70个对话机制和政府间定期磋商机制。

展望未来,尤其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我不得不首先对欧盟提出批评。到目前为止,欧盟不但没有能力或者说还没有意愿对这个倡议表明统一立场,反而去批评中国倡导的“16+1”合作机制。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借助各种项目和投资也不仅仅取得了经济上的发展,同时也推行了中国规则。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不断扩大投资,逐渐推行规则,最终可能会建立起一套新的秩序。

点击阅读德文报道:

Johannes Pflug: China hat mich frühzeitig eingenommen

(责编:刘洁妍、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