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来自中国的声音”

——驻外记者工作的点滴往事

温  宪
2018年06月17日04:4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12年2月14日,基辛格为人民日报读者题词。
  温 宪摄

  津巴布韦乡村一景。
  温 宪摄

  非洲大陆最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灯塔。
  温 宪摄

  

  诞生于1948年6月15日的人民日报已经走过70个年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作为曾经的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点滴往事令我更为真切地理解使命与光荣。

  传播中国声音

  南非,这个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曾是那样遥远!上世纪90年代,我作为人民日报首任驻南非记者时,中国与南非尚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除历史上早已移民南非的一批老侨及他们的后代外,陆续又有一些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来的华人在南非谋生。我的居所附近有一家来自陕西的同胞,人很朴实。一回生,二回熟。那时报社向驻外记者航空邮寄报纸和一些杂志,邻居家男主人在我居所内见到人民日报,便提出借阅。航寄来的报纸虽然已晚了一周左右,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一家人借助人民日报聊解乡愁,了解中国国内的发展变化,并鼓励孩子学习中文。

  约20年后,我的工作岗位转到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一天,从美国政府劳工部长职位上离任的赵小兰与我联系寄送人民日报海外版事宜,她表示想通过学习中文来更好地了解中国。一番沟通之后,我在北京和纽约的同事们妥善安排了此事。在之后的一次会面时,赵小兰告诉我,她经常阅读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确从中收获不少。

  二战期间,陈纳德将军领导的“飞虎队”与中国军民携手抗日,当时传为佳话。2012年5月,来自中国的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在华盛顿访问期间,我结识了陈纳德将军的外孙女尼尔·陈纳德·凯乐威。凯乐威告诉我,她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门罗市建有陈纳德航空军事博物馆,希望我能够前往采访。2014年3月,我前往门罗市进行这一采访。出人意料的是,除了完成计划中的采访外,凯乐威还请来当地媒体对我进行了采访。“因为你是人民日报记者,是来自中国的声音。”她这样说道。

  力拼独家新闻

  对记者而言,拼得独家新闻报道很不容易,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

  新南非诞生后,从囚徒成为总统的曼德拉并未立即决定与中国建交,后来他认清形势,才最终拍板决策。1996年11月27日下午,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官邸宣布南非将在一年内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作为人民日报记者,身在现场的我抓住了这一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成为中国与南非关系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中方见证人。唇枪舌剑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曼德拉欣然与我合影,并笑着说:“喔,升格了!”

  曼德拉对于人民日报并不陌生。在此之前,我曾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和南非多地对他进行近距离观察和采访。1996年3月1日,我在比勒陀利亚总统官邸参加曼德拉临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时,将自己撰著的《黑人骄子曼德拉》一书送给他的秘书。新闻发布会结束我正准备离场之际,曼德拉的秘书从房间里跑出来问我:“你的名字如何拼写?”她随后将我带至总统官邸屋内,我看到在拉紧窗帘的屋内,曼德拉正在为《黑人骄子曼德拉》一书题词。曼德拉参照着我标有“人民日报记者”的名片,在扉页上题写了这样一句话:“致温宪:向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致意并致最良好的祝愿。曼德拉 1996年3月1日”。

  2011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美国副总统拜登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美方希望美中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一文。同日,人民网在首页显著位置以问答形式全文发表该专访。这是一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的独家报道。在当时的奥巴马政府内,口若悬河的拜登被视为“解决麻烦问题的能手”。

  稿件刊发当天是拜登抵达北京开始正式访问的日子。作为有着“地利”之便的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我们抓住时机,率先提出专访拜登。为此,我与白宫拜登副总统办公室副新闻秘书埃米·达德利建立了热线联系,先后就采访问题、发表形式、发表日期、文稿中文翻译等事宜多次沟通,并得到对方明确回复“这是人民日报的独家报道”。

  在采访中,拜登透露说:“现在我的孙女已开始学习中文。”“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是在1979年,那时我作为美国参议员代表团的一员见到了邓小平副总理。在那次旅程中,我见证了中国刚刚开始的变化,那是改革开放阶段和中国非凡转变的开始,也是美中关系新时代的开始。”他坦言,美中两国当下面临许多相似的挑战,应该分担许多共同的责任。“我确信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共同采取的行动越多,我们的人民和世界将受益越多”。

  专访美国政要

  美国是一个“信息深海”,要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专访很难,而对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这样的美国政要级人物进行面对面专访,就更不容易。

  2013年3月7日下午,我和同事在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位于华盛顿的办公室内对其进行了专访。布热津斯基对人民日报当然不陌生,并用汉语直称“人民日报”。从当时即将召开的中国两会到中美关系走向,从美国亚太政策的“转向”,到对两国领导人的政策建议,有备而来的布热津斯基侃侃而谈。专访结束后,我向布热津斯基递上《美国与世界》一书,这部书根据布热津斯基与斯考克罗夫特的对话编辑而成,两人都曾经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积极发展对华关系问题上有着共识。布热津斯基爽快地在扉页上为我题词:“致温宪:让我们共同思考中国与世界!”他还特意在“中国与世界”字样的下面画了一道重点线。

  2014年11月3日晚,来自中国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音乐厅为近2000名观众奉上了一场绝佳的听觉盛宴。在如潮般的观众中,我再次见到86岁的布热津斯基和他的夫人。我快步走上前去,向他们夫妇表示问候,已经极为清癯的布热津斯基笑着用汉语说道“人民日报”。

  2012年正值中美发表《上海公报》40周年。2月14日下午,我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进行了专访。基辛格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到处可见“中国元素”,左侧墙上悬挂着4幅已经有些发黄的老照片,分别是40年前基辛格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合影。专访结束后,我请他为人民日报读者题词。基辛格欣然应允,写下:“致人民日报读者:我们两国在过去40年间一直有着良好的关系。让我们在今后时期更加巩固这一关系。”

  2015年9月10日,我们再次专访基辛格。这一次的专访地点是基辛格在纽约的办公室。房间不大,4面墙上有3面挂着、摆放的东西与中国有关。进门左手,墙上挂着一张绘有4只仙鹤的巨幅中国画,对面墙上则是奔马图。办公室周围走廊内的书架上摆着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甚至不少是中文版图书。

  基辛格告诉我,他经常读一些美国人士对中国发展的争论。“让我们问问自己,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中国还会发展,不管美国接受还是不接受,这是事实。我们应该接受中国与其资源和人口规模等量齐观的发展,有关美国是否能接受中国发展的讨论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因为双方除了合作别无选择。”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17日 05 版)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