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中哈两国元首共同接见并看片花,电影《音乐家》到底讲了什么?

吴焰 曲颂
2018年06月09日14:0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6月7日,习近平主席和哈萨克斯坦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签署《联合声明》。人们注意到,新华社通稿里,还有这样一段内容:签署协议后,“两国元首还共同接见了中哈首部合拍电影《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电影片花。”

一部尚未完成的电影,为何受到两国元首的高度重视?

5月中旬,我们曾专赴该影片主要拍摄地——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独家采访该片的中哈制片人及部分主创人员,并有幸与主创人员观看了尚在后期制作的影片。

电影《音乐家》剧照。冼星海饰演者为中国演员胡军。

缘起

说起来,《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源自习主席。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曾深情地提到了一段故事(下图为演讲时照片):

“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这个故事,击中了无数人心弦。也让正在谋划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拍电影的闪亮影业董事长沈健,眼前一亮。沈健开始在网上搜集资料,还前往阿拉木图,调研拍成电影的可能性。

他开始四处搜集有关这个故事的详细资料,并亲自前往阿拉木图了解更多细节。越了解,越感动,也就越遗憾:在中国,冼星海可谓家喻户晓。但他在哈萨克斯坦的这段短暂而传奇的经历,却鲜为人知。沈健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段故事传播出去,既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感恩之作,也是向世界彰显中哈友谊的重要作品。

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国驻哈使领馆的支持,也受到了中哈两国电影界的欢迎。2017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哈期间,影片《音乐家》正式在阿斯塔纳开机。

《音乐家》开机仪式,在阿斯塔纳举行。

共鸣

得知父亲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要改编成电影,冼星海的女儿、77岁的冼妮娜颇为感动。冼星海离开延安时,她还只有8个月大,但那次告别,她和母亲再也没能盼到父亲归来。1990年,冼妮娜第一次来到哈萨克斯坦,与拜卡达莫夫的后人们见面,从此,远在异国的两家人,亲如一家。老人说,自己一生都在以各种方式寻找、了解父亲,“我非常期待能从这部影片里了解父亲当年的生活。”

远在阿拉木图、今年83岁的拜卡达莫夫外甥女卡拉姆卡斯,也有同样的期待。当年,年仅7岁的她,曾与寄住自家的冼星海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二人情同父女,得知《音乐家》开机,身体并不是太好的老人,非常激动,流着眼泪向我们回忆冼星海这位中国“阔克”(哈萨克人对至亲长辈的称呼)当年照顾自己的细节。

卡拉姆卡斯向本报记者讲述当年故事。 曲颂摄

《音乐家》的主创团队汇聚了中哈双方一批优秀创作者。影片由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电影《真爱》的中国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中国著名演员胡军和哈萨克斯坦著名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担任主演。

“组建团队时,我与每位主创人员交流,拍这部片子,一定要拿出满腔诚意,对音乐家的敬仰,对历史的尊重,对中哈友谊的珍视,要有一种‘人类命运共体’视野下的电影人责任感。”沈健说。

冼星海的扮演者胡军,出身于音乐世家。影片中,冼星海拉小提琴、弹钢琴的那些镜头,都是胡军亲自所为。他说,自己从小听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旋律长大。也因此,当“冼星海”这个角色找上门时,他不假思索,“作为一名中国演员,能饰演人民音乐家,是莫大的荣耀。”

饰演拜卡达莫夫的别里克·艾特占诺夫,曾在哈国系列片《领袖之路》中饰演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哈萨克斯坦也是家喻户晓。他同样感到了光荣和责任。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拜卡达莫夫一家的生活也很艰难,每天要为口粮四处奔波,但音乐人的惺惺相惜,让他对素不相识的“黄训”伸出双手,并谱写了一段传世佳话。“我希望把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哈萨克斯坦人,让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世代流传。”

年轻的谢利克·伊布拉耶夫,曾在冼星海大道上一直住到16岁。他告诉记者,当年,自已家所在的弗拉基米尔大街突然改了名字,让他十分好奇。冼星海纪念碑落成后,他特地阅读了铭文,了解到冼星海的故事,觉得真是了不起。去年,他加入《音乐家》项目,成为片场经理。“从冼星海大道来到冼星海电影片场,这是命运的安排,非常骄傲。”

合作

由于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分别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工作现场经常同时“飚着”汉语、英语、俄语以及哈萨克语,以至于翻译都紧缺。双方都有点忐忑疑虑。

剧照:《音乐家》再现了冼星海和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弹钢琴者)之间的患难之交。

但很快,疑虑打消了。拍摄过程中,几位主演常常互学对方语言,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兄弟情、兄妹情。拍摄期间,哈国主演艾特占诺夫的第4位小宝宝出生了,全剧组按哈方习俗集体到他家去道贺。现在,剧组里只要一提冼星海的名字,大家立刻会产生家人般的感觉。“这一年里,我们已经和中国同行结下了兄弟情。”

在哈实际拍摄的日子,“只有45个夏日和50个冬日”,不过,为筹备服装、道具,就用了一年时间。伊布拉耶夫介绍,故事涵盖的时间段内,苏军更换过军服。为了保证细节真实,要为所有饰演军人的演员都缝制两套不同的服装。

电影拍完,伊布拉耶夫已经成了主演胡军的粉丝。刚开始,他还有些怀疑,常演威武硬汉的胡军外形、气质能否与那位饱经苦难的音乐家吻合。可是进入拍摄,胡军把脸一沉,满满的忧虑和沧桑就自然流露出来。影片还未上映,主演已经在阿拉木图吸粉无数,很多当地年轻人都跑到下榻酒店来看胡军。

中哈团队在拍片现场。

5月中旬,在哈影厂内部放映厅,记者受邀参加了影片的一个极小范围征求意见座谈会。虽然后期剪辑制作还未完成,但试映结束,无论是首次观看的我们,还是影片的主创人员,很多人眼含热泪。

驻阿拉木图总领事张伟用“佩服”与“惊讶”来表达他的观后感。他全程指导并见证了这部电影创作过程,“这么短的时间,中哈两个团队合作,就让这部片子已经有了如此感染力,了不起。”虽然很熟悉这段故事,但张伟也坦承自己的“眼眶湿了”。“这首先源于故事本身的感动,主创人员的用心付出、演员的出色表演,也艺术地再现了。”

期待

5月中间,中哈双方在哈影厂就影片进行讨论。 曲颂摄

《音乐家》也开启了中哈两国合拍电影的历史。

哈影集团副总裁、哈方制片人朱班德阔夫说,苏联解体后,长期依赖莫斯科的哈萨克斯坦电影工业水平受以较大打击。此次能与近10年来电影工业发展迅速、电影国际合作水平较高的中国合作,对他们来说,是期待已久的事。中方带来的理念、技巧、设备,都让哈方受益匪浅,“大大提高了哈萨克斯坦电影工业的水平。”

在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独联体地区,过去很少有像《音乐家》这样大型的合拍项目。哈方副导演巴奇特·苏莱曼诺娃坦言,《音乐家》剧组大胆触及很多过去在哈萨克斯坦电影业中没人碰过的题材,相信这会为哈国电影人树立很好的榜样。她尤其对总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尤其赞不绝口,自己“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优秀电影人的品质和作风。”

而在沈健看来,这也是一次互鉴互学的过程。他说,哈方工作人员的敬业、细致,尤其是演员扎实的功底、谦逊的态度,给中方演职人员都留下深刻印象。

《音乐家》只是闪亮影业“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合拍电影计划的首部作品。沈健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筹备与俄罗斯、印尼、埃及、非洲、以色列、伊朗等国家电影界合作,把发生在中国与这些国家中的那些友好往来故事呈现出来,“用影像去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去讲好中国故事”。

电影中表现的冼星海与幼年卡拉姆卡斯的相处情景。

据透露,如果顺利,《音乐家》计划于今秋9月在中哈两国公映。而冼妮娜和卡拉姆卡斯两位老人,也相约,希望一同参加《音乐家》首映式,与共同的“父亲”冼星海见面。(完)

(责编:冯人綦、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