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意境——中国唐诗主题画展”在海牙举办

2018年05月21日09:14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当地一名书画爱好者展示自己现场作的画。
当地一名书画爱好者展示自己现场作的画。

人民网荷兰海牙5月21日电 (记者 任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几名身着唐装的荷兰小朋友摇头晃脑地朗诵唐诗《赠汪伦》。他们先用汉语朗诵,接着用英语和荷兰语朗诵,无论哪种语言,现场的人们都能从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日前,“意境——中国唐诗主题画展”在荷兰海牙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在开幕式上,荷兰中文学校的小朋友们朗诵了唐朝大诗人李白两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月下独酌》和《赠汪伦》,吐字清晰,韵味十足,很有感染力,赢得阵阵掌声。

展厅内悬挂着30余幅水墨画,用书画艺术形式展现唐诗的古韵风光。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孙蓓对人民网记者表示,唐诗与水墨画均是表述意境之美的载体,二者皆底蕴深厚,意境深远,画中有诗,诗中藏画。此次画展为期一月,到6月20日结束,展品来自尹沧海、初中海、于亨和周扬波等9名中国书画家之手,旨在通过这些形神兼备的画作让荷兰民众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开幕式上,一名古筝艺术家深情演奏中国名曲《高山流水》,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来自江苏省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用古典舞诠释唐诗意境,古风之美尽现。中国书画家尹沧海现场作画,泼墨挥毫,一气呵成,用写意的手法把中国壮美山河呈现在观众面前。现场还开设了水墨画工作坊,荷兰一些书画爱好者在中国艺术家手把手的指导下,亲身感悟诗书画一体的中国文化意境。

“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独有特征,正如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一书中所讲:“画与诗初无二道。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在中国文化的诸多艺术门类当中,绘画和诗歌的“关系”最密切,“感情”最亲密,可以说是一对共生于中国文化母体的孪生姐妹。绘画的意境美,取之于诗歌,诗歌的场面感,通过绘画来表现。

中国书画家初中海说,诗情画意美的表达,离不开中国画的核心要素——笔墨,中国画的用笔,实际上就是考验一个画家驾驭毛笔的能力。这种能力早已经被西方画坛的有识之士所推崇。荷兰伟大画家梵高是19世纪西方印象画派的大师,也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就说过,“我要是生在中国,我首先是一个书法家,然后才是画家”。真正的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写”是什么意思?就是指绘画的书法性用笔,以书入画,所以真正的中国画是书与画密切融合的。

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马宁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唐诗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书画也是中国艺术的典范,此次画展匠心独运,将唐诗与水墨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海牙中国文化中心当天还携手莱顿大学孔子学院共同举办了唐诗鉴赏研讨会。荷兰知名汉学家伊维德在研讨会上表示,19世纪以来,唐诗已越来越多地进入英语、法语、德语甚至荷兰语文化。世界各地爱好者创作了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唐诗译本。“时至今日,唐代诗人千年前写就的诗歌依然广受喜爱、给人启迪。今日得见唐诗意境在中国书画家笔下重现,真是美好的享受。”

伊维德曾任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他关注中国诗歌、戏曲、小说、女性文学等领域,是将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作品译为英文最多的西方学者,曾获荷兰“国家翻译奖”和中国“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中国驻荷兰使馆文化处主任杨晓龙说,荷兰有很多地方都有东方诗歌的痕迹,每个民族都有共同点,那就是生活都需要诗和远方,用丹青解读唐诗,让东西方见到彼此,这种心领神会的文化交流有着深远意义。

(责编:温庆(实习生)、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