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英媒:陈词滥调阻碍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2018年05月10日08:24 |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小字号

英国《金融时报》5月8日文章,原题:陈词滥调有碍西方与中国的关系 说到西方与中国的关系,我们就会讲什么“修昔底德陷阱”、“黄金时代”和“一带一路”。拜托,可否不要这样?

在这个美国总统特朗普经常搅乱事实真相的时代,为了维护国际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而在语言使用方面咬文嚼字似乎有点卖弄学问的感觉。但事实并非如此:准确使用语言并准确把握语境是(发展与他国关系)非常重要(的前提)。谷歌搜索“修昔底德陷阱”,会出来7.3万个结果,有关它的讨论会也不胜枚举。这个词语的本意是一个新兴大国(雅典或中国)与一个守成大国(斯巴达或美国)之间必然爆发冲突。但发明这个词的哈佛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并非古典学者。他似乎不知道,许多学者认为该思想依据的那句话是后来加入的,修昔底德在剩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并未提及。相反,修昔底德明确表示,早在战争爆发前,雅典就已崛起,并拥有最大的海军,与斯巴达的争斗也历时近50年了。

语言用错不是小事,原因有二。其一,它可能表明事件是预先注定或不可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对国际关系的一种消极对待,它暗示美中之间冲突不可避免。它宣扬了对抗,排斥了合作。实际上,我们应接受中国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我们应寻求赋予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合理的并且与其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其二,它阻碍我们看清中国的发展目标,导致我们不能制定明智的对策。

“一带一路”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许代表中国为扩大其全球影响的顶层设计。但是,所有国家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中国只是做得特别好而已。如果不能正确解读中国的发展政策就是我们自己的错误。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完全不是新版的“马歇尔计划”。

西方国家似乎对“一带一路”的用词准确性以及其现实影响颇有微词。使用“一带一路”这个缩略语或许显得我们在支持其全部项目和程序。那么,我们不妨说“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或只是“中国全球化”,提醒我们注意追求自身的利益,找到与中国的平衡。

凡是与中国外交官或者商人谈判过的人都知道,那些平淡无奇的措辞后来在涉及具体条款谈判时往往具有比词汇本身更有力的影响。

中国人力求准确使用语言。习近平喜欢引用孔子的论述。《论语》里有一句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我们西方人对语言的选择应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作者查尔斯·帕顿,陈俊安译)

(责编:王欲然、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