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蓝眼睛”们何以迷上汉语激辩

——记“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

张 红 林光耀 丁 宁
2018年04月24日05:2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辩论队的同学们走向赛场。

  “如果青年人都‘佛系’了,那中国梦如何实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辩论赛场上,埃及辩手哈倪·穆罕默德口吐珠玑,将来自华侨大学的对方辩手问得一时语塞。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番话出自一个土生土长的埃及人口中。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近日,“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在京举办,来自全球五大洲、8个国家、48支队伍的340名青年朋友们同聚一堂,用汉语打辩论、用行动爱中国。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走近中国文化,解读中国密码。

  

  结缘中国 着迷文化

  “咳咳”,张妍莹(内尔明·亚辛)清了清嗓子,摆好架势,一段婉转悠扬的黄梅戏唱腔流淌而出:“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周围的喧嚣顿时安静下来,掌声随之响起。

  畅谈之间,来自埃及艾因斯姆大学的张妍莹随口哼唱了一段中国戏剧,一招一式,韵味十足。“学习汉语之后,我开始培养了唱戏的爱好。在埃及只要一响起戏曲的乐声,我就感觉又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中国!”

  口齿伶俐的张妍莹分享了她与汉语“邂逅”的故事。“都说汉语的发音很难。在入学宣讲会上,老师说‘谢谢’的音对于埃及人来说很难念,但我就能发得很标准。从教室出来后,我一路都‘谢个不停’,是这个发音激发了我学汉语的好奇心。”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李百合(李·玛格丽塔)家住俄罗斯边境赤塔,离内蒙古呼伦贝尔很近。“我们那儿很多人都从小就学习汉语,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了。”

  爱读中国历史书的哈倪则说道:“埃及和中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后中国飞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我想了解中国历史,学习中国高速发展经济、改善社会民生的秘诀,将先进经验带回埃及,服务祖国。”

  “一见倾心。”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社会中国俱乐部联合主席蒋默坚(德米多夫·叶夫吉尼)学习汉语的理由言简意赅。他说,对“中国话”和“中国菜”,都是出于一种纯粹的爱。

  说罢,蒋默坚拿起了手边的吉他,拨动琴弦弹唱起来:“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一曲《过火》配上他低沉而深情的嗓音,吸引目光无数。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杰尼斯认为中俄关系快速发展,“21世纪是中国发展的世纪”,大家都需要学习汉语。

  改革开放40年来飞速发展的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为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带来了经济实惠,为世界青年带来了发展机遇。

  “我的梦想是成为埃及驻中国大使,为两国交往贡献自己的力量。”哈倪真诚地说。

  几度来华 见闻中国

  虽然已经是第4次来华,张妍莹依然兴奋难抑,她喜欢北京。

  “我打心眼里佩服中国!”张妍莹感慨:“埃及的传统文化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下丧失了一大部分,而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却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北京,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气息。”

  “我很喜欢北京,因为北京既有古代建筑、又有现代气息,中国人很有礼貌,和他们打交道我很开心。”中国给首次来华的杰尼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及中国,外国朋友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传统文化、美景美食,这次来参赛的外国辩手们也不例外。

  张妍莹钟情于四川火锅,很爱中辣口味的;开罗人孙莹(优丝拉·埃萨姆)爱撸串,烤鱼豆腐每次必点;李百合探索发现了“新大陆”:刀削面和东北菜;莫斯科人谢安山(莫伊谢延科·阿列克谢)则喜欢传统的宫保鸡丁、糖醋里脊和地三鲜。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拉斐尔为中国的清真餐厅点赞,“我本人是穆斯林。在莫斯科,清真的餐厅比较少。而在中国,几乎每个街道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餐厅,每个大学也都有清真食堂,这让我非常开心。”

  曾在海南留学过一年的蒋默坚说:“中国菜的味道,是我留学记忆里青春的味道。”

  “您好,麻烦送到门口,我稍后去取。”聊天时,哈倪接到快递的电话,“京东迷”在离开中国前正“疯狂”网购。而孙莹则更爱淘宝,“好希望马云能把淘宝开到埃及来。”孙莹的脸上写满了期盼。

  除了历史、建筑、美食等传统文化,中国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城市治理等也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世界各地青年人的眼球。

  孙莹去年才来过北京,今年就发现了喜人变化:“北京的空气质量变好了,霾少了!”

  “街头的共享单车数量多了,但排放得更整齐了,旧城区的改造也让胡同里街头巷尾的老北京味儿更浓了。”张妍莹开心地说。

  华语辩论 收获成长

  “一开始拿到‘佛系’的辩题时,我们都懵了,还以为是和佛教有关。”孙莹坦言,这些汉语中的新词、热词在国外很难接触到。只有真真切切地来中国、融入中国的社会生活才能理解和感悟。

  “备赛过程中,我们3名埃及队友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佛系’‘新零售’‘大国工匠’‘焦虑营销’等概念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同为队友的曹西子感到欣慰,这次辩论赛更新了外国朋友对中国的认知,他们也了解到中国最近的社会热点和发展变化。

  回首赛期,张妍莹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参加辩论赛的时候,能够“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也希望以后自己不论在面对什么样的场面时都能宠辱不惊。

  相对于有中国学生加盟的埃及队,5名俄罗斯辩手在备赛、参赛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如果不跳进水里,你永远学不会游泳”。谢安山腼腆地笑了笑,“这次参加华辩赛就是我们‘跳进水里’的尝试”。

  谢安山在尝试中得到了收获。“我发现用汉语辩论是提高汉语水平非常好的办法,我想把这个形式带回俄罗斯去,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掌握汉语。”

  李百合也很有心得:“我的汉语学习这两年遇到了瓶颈,不知道如何突破,这次辩论赛让我认识到了不足,也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

  汉语的种子在生根,“华辩”的树木也在成长。从最开始的北京地区8校邀请赛,到如今超过500个学校参赛、五大洲学子共聚北京见证盛况,华语辩论世界杯仅用了6年的时间。

  华辩的迅速发展、外国学生慕名来华参赛,正是中国不断开放、与世界越来越深刻连结的一个注脚。“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无疑再一次拉近了这个蓝色星球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不同国家与地区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

  比赛结束,张妍莹急匆匆地赶去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的面试。“我希望能来中国继续深造。”张妍莹的眼里充满了希冀。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