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我的幸福靠双手

2018年04月13日10:3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每株树留芽苞都有讲究,长成后要成伞状。”虽天下小雨,白支清依然在合作社柑橘产业园内忙碌。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年近70的他成了合作社专业技术“人才”。“按时上下班,收入有保障,日子安逸哟!”

“日子过安逸”一直是白支清的梦想。15年前,儿子意外离世,儿媳改嫁,他老两口成了8岁的孙子和年迈的父母唯一依靠。 “富贵由天”是白支清的口头禅。

白支清生活的方坪村,是巴中市恩阳区青木镇的一个小村落,自然环境不算特别恶劣,但村民观念落后、无致富产业,主要靠传统农业糊口、打工挣钱。2014年,恩阳区交通局对口帮扶,村上有了“第一书记”,村民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

没有技术,没有文化,但白支清有的是干劲。在“第一书记”罗成金的帮助下,“四小经济”在他家有了成效:靠自家5亩土地用来种植农作物,利用邻居撂荒的4亩多地用来种植药材。“收了3000斤玉米、2000斤稻谷,卖3头大肥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我也住上了新房子。”白支清觉得很有“面子”,“还杀了个600斤的大年猪自己吃。”

“终于甩掉了‘穷帽子’了。”白支清说,只要不偷懒,日子会越过越安逸。然而,纠结的事儿又来了:村里成立合作社发展柑橘产业,要流转他家大部分土地。“土地没了,我‘安逸日子’还有得过吗?”

今年初,方坪村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按照“统一经营、分户管理、产值分成”原则,规划连片发展春见、爱媛38等品种柑橘500亩。

“发展支柱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持续助农增收这是我们今年的主要任务。”罗成金说,去年省级验收评估后,方坪村“脱贫再加力”,合作社统一进行土地整理、栽植,提供种植期间的地布、有机肥等生产资料,按照农户居住地就近原则和家庭劳动能力,分配到户自主管理,户均管理面积不超过10亩。

“农民没了土地就像没孙子的爷爷,没抓摸。”像白支清一样纠结的村民不在少数。外出考察、对比算账、讨论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干部一系列的工作,500亩产业园终于在2月5日开始整土植苗,“转型”“技术”“股份”成了村民讨论最多的话题。

“今年初四就开始在产业园里上班。”白支清伸出两个指头,满脸笑容,“这个月2000多元已经到手了。”

苦战后终于脱贫的白支清怎么也没有想到,农民也可以这样轻松赚到钱:合作社除开生产资料成本后,产值按照“1:1:3:5”比例分配给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按照每亩产量2800斤、每斤收购价4元计算,每亩可分得4000元。”

除了管好自己的三亩果园,白支清还在合作社务工,白支清感觉“很安逸、很有奔头”,“今年主动退出低保,希望孙子带个媳妇回来。”白支清脸上的笑容从未消失过。(李晓忆 张渊) 

(责编:刘茹霞(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