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化传播要有自信(墙内看花)
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斐济全国美术联展”开幕式,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画作本身的精美,而是一一被贴上的约合人民币3000至9000元不等的价格标签。对于一幅饱含着艺术家辛劳和智慧的作品来说,这样的价格无可非议,或许还可以有更高的价值,但对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绝大多数斐济民众来说,恐怕只能望而却步。
出人意料的标签、看上去不切实际的价值定位,其实反映的是深层次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自对本民族文化品位、艺术风格、思想内涵的认可和推崇,这种自信不仅面向本国民众,还面向世界,力量不可小觑。
感叹“小国家大自信”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向海外民众传播中华文化的宏大进程中,我们的文化自信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这体现在底气不够足、内容不够新、思想不太活等方面。比如常常以提供美食、赠送礼品等作为“诱饵”吸引民众参与文化活动,往往因内容创新有限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或者由于思想僵化而裹足不前、原地踏步。
事实上,纵观近些年的发展变化,无论是我国已经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是正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重要作用正在显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底气不足,完全应该满怀自信,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展示中国面貌,真诚地传播中华文化,而不是一味迎合。
当然,除了有客观现实托底,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海外文化传播与交流。
首先,要把握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目前走出去的中华文化大都集中在书画展览、古筝唢呐、曲艺杂技等传统项目上。经典固然重要,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时至今日,中华文化经历了悠久漫长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归纳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三类。在向海外民众进行介绍和分享时,应该让他们知道,中国除了有四大发明、孔孟之道,还有红船初心、万里长征,不仅有改革开放、中国制造,更有中国智造、高速铁路,不仅有太极武术,还有时尚创意……“中国故事2017”图片展正是通过空间跨度巨大、场景包罗万象的影像,让民众不仅看到了一个和谐、美丽的东方文明古国,也看到了一个负责任、亲和而有活力的现代开放大国。
其次,要运用新思想开启新方法。新时代背景下,海外文化传播需要有新气象和新作为,驻外文化工作者在宣讲中国国情、展示中国文化、开展技能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时,要善于吸纳和运用新思想、新方法。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没有新思路,不仅不能突破自身局限,还可能让民众失去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导致劳民伤财、适得其反的困境。现阶段,可以借助中国文化中心的平台尝试打造海外中国文化综合体,除了完善基本窗口功能,还可以针对当地生活习惯,开辟专门区域向民众提供中华餐饮、影视放映、图书查阅、信息咨询等休闲、体验服务;此外,应尽可能走出驻地,到村庄、社区等普通民众集中的地方,通过不同形式介绍中国文化,让民众有参与感、快乐感和认同感。如此,越创新,越自信;越自信,越出彩。
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只有牢牢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华“大文化”内涵,不断激发新思想开启新方法,才能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石,进而促进海外文化传播。(作者 赵骄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