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异国年味浓 他乡似故乡

2018年02月18日05: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马来西亚吉隆坡,顾客在选购新春装饰。
  新华社发

  印尼雅加达,一家商场门前挂起欢度中国春节的标语。
  本报记者 席来旺摄

  越南河内,越南书法家为一家人书写“财”字。
  本报记者 刘 刚摄

  马来西亚吉隆坡一所中学,师生在挥春比赛后合影。
  新华社发

  守岁、贺岁、逛庙会,舞龙、舞狮、贴对联。在一些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厚以及华侨华人聚集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国春节的年味和传统习俗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传承。超越国界的文化共鸣寄寓着“阖家团圆”“万象更新”等美好追求。春节年俗有的已经融入当地文化的血脉中,有的正在经历蜕变和升华,逐渐成为当地一个新的节日风尚,创造出全新的文化风景线……

  

  韩国

  阖家团圆盼好运

  本报驻韩国记者  马  菲

  在韩国,春节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与中国人过年不同,韩国春节的气氛温馨宁静。节日里,不挂灯笼,不贴春联、窗花,也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竹声。

  韩国人会在大年初一早早起床,举行祭祀活动,祭拜祖先,然后一家人一起吃年糕汤,说一些祝福语。虽然与中国人的春节习俗有所不同,但韩国人过年也注重阖家团圆,充满祥和气氛,对亲情的渴望、对新年好运的期盼也是相同的。

  对于韩国华侨华人来说,在他乡感受到的年味儿或许和中国已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对祖国的思念和对阖家团圆的期盼。

  韩国的老侨一代大部分来自山东,许多华侨把山东的过年习俗带到了韩国。在韩国出生的姜远珍对春节最浓郁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上小学时,每到过年家里就会蒸饽饽,还要摆饽饽祭祖。一些剩下的面团会被做成‘圣虫’放在米面缸里,祈求生活富足、粮食满仓。”

  姜远珍说,现在许多年轻人在过年时都选择出国旅行等,不过老一辈华侨们还是习惯用传统的方式来度过春节。每到大年初一,韩国的山东寿光同乡会都会举行春节团拜大会,200余华侨欢聚一堂,许多人身着唐装,大家相互作揖拜年。活动现场还会举行点烛、上香、献爵的祭祀仪式。尽管远离祖国,但这一天大家依旧坚守和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习俗。

  在韩国国民大学教中文的钱兢感慨万千,她表示“韩国虽然也过春节,但跟中国相比要冷清许多,过年的习俗也很不一样。”

  幸运的是,钱兢的韩国婆婆和丈夫都非常理解她的情绪,给予她很大的关怀和支持。随着韩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她也逐渐融入韩国家庭和社会。“韩国人过年的重头戏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大家都会回到老家去祭拜祖先,还要准备许多丰盛的食物。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婆婆一起制作。”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韩国人了解中国的欲望日益强烈。钱兢不仅经常给家人讲述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带着家人一起包饺子过大年,也会在课堂上给韩国学生播放视频和图片,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钱兢对记者说:“每到中国传统节日,在韩女性华侨华人联谊会都会组织活动把大家聚起来,大家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一起参加,就像回到了娘家一样。在春节,我们一起包饺子,讲成语,迎新春,在异国延续着中国的‘年味’。我的爱人也非常支持我,每次都和我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收获颇丰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于我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生动方式。”

  对于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韩国人来说,首尔中国文化中心是他们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每到春节,文化中心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带领韩国学员们共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018韩国“欢乐春节——行走的年夜饭”活动就在平昌冬奥会环球集市世界美食文化馆举行。活动由沙县小吃作为美食摊位展示团队,花家怡园作为美食主题表演团队,以美食为桥梁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各国游客及奥运健儿品尝到最具特色的中国美食,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情谊。

  花家怡园中餐厅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韩国人都非常喜爱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我们希望通过美食、美酒、美器、美谈来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也希望中国春节阖家团圆的氛围和气息能够洋溢在世界的各个地方。” 

  

  越南

  传统年俗代代传

  本报驻越南记者  刘  刚

  作为中南半岛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越南延续了传统的农历纪年,称之为阴历,与公历纪年并行。农历新年是越南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越南人将其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

  农历腊月二十三,越南首都河内市民阮薇英格外忙碌。她早早地来到附近的菜市场,采购了五样水果、一束菊花、一沓冥币……

  熟悉越南民俗的人一看便知,这些物品和越南百姓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供奉土地公的供品和先祖的祭品相似。阮薇英拎着满满一大包走出菜市场,径直向一个很多人围拢的摊位走去。她要买的正是越南民间腊月二十三祭祈活动的“标配”——活鲤鱼,预示着年真的近了。

  穿过人群,一条条红鲤鱼进入视线。有趣的是,鲤鱼没有养在鱼缸里,而是装在盛着水的透明塑料袋中。商贩将一个个塑料袋挂在自行车上,高低错落有致,远远看过来,一条条红鲤鱼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充满灵性。

  虽然与中国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习俗不同,但越南民间关于灶神的传说与中国相似。灶神在越南被称为灶君。越南民间认为,腊月二十三,灶君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凡间各家各户的大事小情。

  越南人认为,灶君回天庭的坐骑是鲤鱼,因此,阮薇英将红鲤鱼放在水盆中,摆在祭品旁。此外,阮薇英还供奉了三套由官帽、官靴组成的纸质祭品,颜色艳丽,做工精致。有意思的是,越南民间供奉的灶君有三位,三套官帽和官靴中,两侧的专供两位男灶君,中间的专供女灶君。

  午后,阮薇英将纸质祭品在屋外烧掉,并和两个孩子一起,将水盆里的红鲤鱼送到附近池塘放生。越南民间认为,水中的鲤鱼将化身飞龙,载着灶君前往天庭。

  送走灶君,年就到了。“肥肉腌菜红对联,幡杆爆竹绿米粽”两句民间俗语,鲜活地呈现出越南的传统年货。这些年货中,变化最大的当属红对联。

  越南人也有过年贴对联的习俗。以前对联用汉字书写,越南文拉丁化以后,用越南文书写对联渐成趋势。有意思的是,虽然每个字由多个字母组成,但越南书法家仍保持汉字对联的工整,颇具特色。

  新春伊始,越南百姓还有求字的习俗。阮薇英也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河内市文庙旁的书法庙会求字。

  一幅幅画卷墨香扑鼻,一个个汉字遒劲有力。很多来河内过春节的中国游客,置身于汉字的海洋,瞬间缩短了心灵距离,纷纷惊叹:原来平日里习以为常的汉字可以写得这么美!

  书法先生和阮薇英的孩子进行简短交流,孩子们都表达了希望考个好成绩的朴素愿望。于是书法先生挥毫写下繁体汉字“学”,并结合笔画构成,详解“学”字的含义。两个孩子虽似懂非懂,但听得格外入神。

  一些越南学者认为,新春求字,体现的是越南人好学上进的精神。因此,在书法庙会上,总能见到牵着家长手的孩童或三五成群的青年。书法先生们通常为他们书写“通明”(即“聪明”)、“杜达”(即“及第”)等寓意学习进步、出人头地的汉字。

  记者注意到,书写频率最高的当属“福”“禄”“康”“财”等汉字。求到字的百姓,将红色字幅挂在房间醒目位置,祈祷新一年财源广进、幸福安康。

  中国人在越南过春节,既熟悉又陌生。守岁、贺岁、逛庙会,熟悉的年味。放生、求字、冲年喜,颇为陌生的习俗。越南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车轮,并没有将过年的习俗送入尘封的历史记忆里。传统民俗,在强烈的仪式感中,让孩子们耳濡目染,代代传承。

  

  印度尼西亚

  张灯结彩迎新年

  本报驻印度尼西亚记者  席来旺

  听着节奏欢快的《新年好》《小苹果》等中文歌曲,你很难想象,这是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中央商务区的一家购物中心。

  本报记者日前在雅加达市内采访中发现,随着春节的到来,雅加达各大商场里,中国文化和节庆元素随处可见,许多商厦和超市在显眼处均堆满了年货,大厅内回荡着喜庆的中国歌曲,抢抓中国春节商机的氛围浓烈,中国元素的装饰不仅为商场带来了效益,更为其带来了喜庆的气氛,春节气氛十分浓郁。

  印尼是海外华人聚居最多的国家之一,自2003年印尼政府将春节定为全国公共假日以来,每年春节,当地民众已经习惯与华人一道庆祝农历新年。

  记者在雅加达有唐人街之称的班芝兰看到,这里比往日变得更加热闹喜庆,到处摆满了特色年货,香烛、年糕、供品、红红的大福字、红色的大灯笼等,远远望去,火红一片。离开唐人街,记者在整个城市看到,几乎所有公共场所都张灯结彩,有真实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有宣传画与广告版的大红灯笼展示,喜庆的桃花与中国结,“新年快乐”“招财进宝”“恭喜发财”的中英文标语到处可见。

  在印尼外交政策协会总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芬德里亚女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作为印尼华人的后代,她对春节有种特殊的感受与情怀。她表示,春节期间许多华人家庭仍保留中国的传统风俗。

  临近除夕,很多华人要对住所进行大扫除,家里要张贴喜庆吉祥的春联,要用梅花、大红灯笼装饰屋子。除夕夜一家老小要聚在一起尽情享受丰盛的年夜饭,大家围坐一起,其乐融融。年糕是必不可少的贺年礼物,它有吉祥之意。

  印尼过年要捞鱼生,以生鱼条配上各色蔬菜丝和水果丝,加上花生、腰果等。在吃的时候,大家一边用筷子将美味高高挑起,一边大声说:“捞起!捞起!捞个风生水起!”借着“捞喜”的谐音,表达期待新年事业发达、好运连连之意。大年初一,当地华人要向自己的父母、长辈拜年献礼,已婚的成人还要向未成年的孩子发红包,大家互相祝福,祈求来年好运健康。

  芬德里亚说,非华人后代的印尼人过春节就会有不同的方式,这些家庭可能不像华人那样有浓烈的中国传统习俗,但是春节已经成为印尼公共假日,“恭喜发财”“新年好”也已经成为春节期间全体印尼人相互间的祝福语。

  近年来,印尼华人庆祝春节活动的方式越来越多样。除了传统的贴福字、放鞭炮,还可以在商场或是在大街上看到舞龙舞狮表演、武术与民乐舞蹈表演等,这些都深受当地民众欢迎。除春节团拜活动外,春节期间华人会组织各种公益慈善活动。当地社会团体、宗亲会也伸出援手,把善款捐献给灾民。有的还组织大家去老人院看望老人、去孤儿院看望孤儿,值春节之际,为他们送上问候、关爱和温暖。

  佐科总统的中文翻译、印尼大学国际关系副教授林优娜告诉本报记者,印尼春节的新变化之一就是,有更多的印尼人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春节显得比以前更热闹了,越来越多餐馆、商场均有春节的装扮,年味一年比一年浓。《雅加达邮报》在今年春节前曾开辟专栏,从文化、饮食等方面介绍中国春节。印尼外交政策协会在春节期间还举办一场有3000人出席的“超级庆典论坛”,主办者表示这同时是一场欢度中国春节的庆典活动。

  

  泰国

  辞旧迎新喜洋洋

  本报驻泰国记者  张志文

  对于生活在泰国曼谷的雷克和简来说,今年的春节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他们婚后的首个农历新年。见到记者时,雷克和简说,他们会在狗年春节的初一分别前往男方和女方父母家,为他们送上新春的祝福,这也是他们新年里的新气象。

  雷克说,虽然春节还不是泰国全国性的法定假日,但有些华人企业会选择在大年初一放假,这也成为他们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作为第三代华人,生在海外,但我们并没有忘记汕头老家的过年习俗。

  “在泰国,过年一般需要3天。在腊月二十九,我们打扫干净屋子,寓意着扫除过去一年的不幸,迎接来年的好运。然后,全家一起采购年货,等待新年的到来。”简告诉记者,“除夕当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地准备一桌丰盛的祭品,用圆桌摆放在祖宗牌位前,然后一起祭拜先人,表达感念之情。紧接着,我们团坐一桌,一起享用新年里的‘团年饭’”。

  对于泰国华人来说,新年里讨彩头无疑是最开心的事。新年当天,各家各户都准备红包和福袋,向家里的长辈和晚辈、左邻右舍和朋友拜年。“老人给我们红包时,我们向他们奉上柑橘福袋,寓意着新年大吉。”雷克说,初一那天,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新正如意”“新年发财”。很多泰国华人还会选择在这一天清早举家前往佛教寺庙,在那里布施许愿,祈盼新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百余年来,大批华人移居泰国,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春节氛围虽然融入浓郁的泰国风情,但华人的文化基因仍然留存。雷克向记者展示他家团年饭的照片,餐桌上摆放着用当地海鲜制作的各式广式美食,其中最大的一盘就是汕头鱼丸。

  而对于简来说,她家的团年餐桌上少不了筷子,这一传统虽然在泰国华人日常生活中已经淡化,但在春节时仍然得到重视。

  在曼谷耀华力路,许多华人选择来这里采购年货,从春联、福字、红包,到唐装鞋帽、南北干货、广式腊味,火热的中国红和浓浓的中国味萦绕在每个到此的华人心头。

  每逢大年初一,耀华力路的舞龙舞狮一定是当地华人最期待的保留节目。泰国王室成员和政府要员身着盛装,亲自出席并为活动揭幕,这体现出泰国社会对华人文化的极大重视。随着龙腾狮跃,唐人街瞬间成为欢乐的海洋,各式美食遍布街头巷尾,为当地民众和慕名而来的各国游客增添了浓浓年味儿。

  不仅在首都曼谷,泰国中北部的北榄坡府同样年味甚浓。每年春节这里都举办本头公妈游神盛会,侨居于此的华人将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舞狮艺术带到泰国,他们秉持传统,又不乏创新,金狮随着他们的步伐闪转腾挪,是那样的威猛、活泼、可爱。舞狮的同时,当地华人还会在游行中穿插中华武术表演,各般兵刃依次亮相,为欢乐喜庆的海外春节增添了传统浓郁的中华味道。

  中泰一家亲,佳节愈思亲。随着中泰人文交流领域不断拓展,“欢乐春节”活动也成为泰国民众庆祝农历新年的又一选择。每年从中国选派的优秀文艺演出团体,春节期间会在泰国各地巡回演出,将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艺术呈现给泰国华侨华人。

  “虽然我们与中国过年的习俗有所差异,但我们都是华人,在春节时,我们能够体会到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传统,这也需要我们代代相传。”雷克说,“狗年新春,我们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祝愿所有人新正如意!”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18日 05 版)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