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伦勃朗的“前半生”

2018年02月04日06: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

  《白帽妇女》。

  《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莱顿收藏机构官网提供

  164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伦勃朗画室,已成名10余年的他带着多位订单人的期许,用富于创造力的画笔,调和饱含热情的颜料,在画布上展开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停笔的那一刻,世界名画《夜巡》诞生。然而,在他将作品展示给主顾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获得不绝于耳的赞许与肯定,因其在作品中过于“自我”与“超前”的艺术创举,主顾们否定了这幅力作,甚至引发了要求其赔偿的官司。

  同年,与伦勃朗相伴八载的妻子沙斯姬亚去世,曾经的家庭欢愉、经济富足及年少意气,都随着世事的改变而被打破。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所言,伦勃朗的一生可谓“半生富足,半生潦倒”,1642年正是伦勃朗的人生分水岭。

  2017年6月至9月,由美国莱顿收藏机构带来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其中11幅伦勃朗早年的作品,引导我们走进伦勃朗的“前半生”,粗线条式勾勒出伦勃朗的艺术之路。

  天资卓越,学艺4年即独立创办画室

  伦勃朗·范·莱因1606年7月15日出生在荷兰莱顿,父亲是一名磨坊主,家境条件在当时不算太差。父母希望伦勃朗能够通过学习不断进阶,没想到在15岁时,他毅然放弃在莱顿大学的法律专业,选择了自己钟爱的艺术道路。1621年,伦勃朗在莱顿正式跟当地画家雅各·凡·斯威宁堡学艺,深入学习了素描与版画技艺,得到了在艺术方面的启蒙教育。

  在当地学艺3年后,伦勃朗前往阿姆斯特丹师从已颇有名气的历史画家彼得·拉斯特曼。这位去过意大利的老师,将17世纪初欧洲绘画中卡拉瓦乔对光线、明暗特有的戏剧化处理方式传授给了年轻的伦勃朗,对他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师从拉斯特曼仅半年有余,但伦勃朗的画艺快速提升。1625年,伦勃朗返回莱顿创办了自己的画室。那一年,他还不满20岁,一颗艺术新星冉冉升起。

  在“伦勃朗和他的时代”展览中,有3幅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通过寓言式的艺术手法,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初露现实主义头角。尤其在《失去知觉的病人》作品中,画家用精致的构思、细腻的笔触、鲜艳的色彩再现了17世纪庸医治病的场面,画面的写实程度以及对光影、明暗对比的把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画家在学艺路上的求索。

  甜蜜爱情,带给他创作的黄金岁月

  1634年,是伦勃朗人生中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他再度回到阿姆斯特丹,与经营其作品的画商尤伦堡的侄女沙斯姬亚结婚。这位富有的女人,改变了伦勃朗的生活境遇。他开始频繁出入上流社会,在与名流显贵往来的同时,众多订单纷至沓来。甜美的爱情、宽裕的生活,让画家了无后顾之忧,安心创作。此后的8年,是他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并逐渐由少年天才蜕变成为技艺精湛的青年才俊。

  创作于新婚之年的《眼部蒙上阴影的自画像》,流露出画家春风得意的情态。柔绵的光影下,头戴贝雷帽的伦勃朗目视前方,时髦而贵气的打扮,那似乎掩盖心绪却又遮挡不住贝雷帽的阴影,清瘦温润的面庞,上扬的胡须,笃定而自信的眼神等,这些被画家作“设定”或“写真”式处理的细节,是其内心愉悦的写照。这幅作品借助光影、技法来传递人物内心的特点,已诠释出伦勃朗在艺术上的日臻成熟。对他帮助甚大的妻子,此后也多次出现在其画作中,或是公主,或是花神,或是与伦勃朗以幸福伉俪的身姿出现。伦勃朗似乎在用最擅长的画笔,感念妻子带给他的黄金岁月。

  甜蜜的爱情,只是伦勃朗大师之路的助推,他对艺术的高度热情以及过人的艺术造诣,才是其不断走向成功的关键。1632年《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的问世,让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一夜扬名,树立起他在画坛的极高声望,以致在短短两年里,他就成功揽下50多个肖像画定件。应接不暇的订单,更促使其艺术名望快速提升。无人去估量这位青年画家的前途,却都以能获得他的一幅肖像创作为荣。

  光影大师,塑造鲜活的人物个性

  光线让艺术家着迷。尽管在伦勃朗之前的西方绘画史上,很多艺术家对光在绘画中的作用已有一定认识,但直到17世纪,以卡拉瓦乔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才真正将对光的理解付之于绘画与创作实践。强烈的明暗对比、戏剧化的处理手法以及以光塑形等艺术表现与理念,既有别于以往绘画成就的新突破,又是欧洲艺术家贯穿17世纪不断探索的动力。伦勃朗就痴迷于对光与色的绘画研究,终其一生。他曾经说过:“当我画光的时候是在画周围的空气,当我画周围的环境时是在画光。”光线、空气与环境是伦勃朗在技术处理与艺术效果追求上的重要考量,并利用光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来塑造画的空间与气氛,使人在感受由光线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同时,走进用光烘托的画中世界与人物心境。

  在《穿金边斗篷的少女》这幅作品中,为了凸显对明暗光影效果的处理能力,画中人身着黑色斗篷,连同灰黑的背景,大面积的暗部将作为重点的人物面部烘托出来,宛若聚光式的映照,透过少女面部精致的五官,观众仿佛感受到了正款款流出的情思。在伦勃朗笔下,美不再仅仅是对漂亮容颜的写真,光影之间,鲜活的人物个性塑造才是其孜孜以求的关键,成为最打动人心的地方,画布里充满被欣赏的气氛。而他少有的历史画作,也无不彰显其过人的天资。在《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中,老到而精炼的技法、逼真的物象处理、和谐的光影关系等,很难让人相信这幅巨作出自年仅29岁的伦勃朗之手。

  当然,伦勃朗在早期的艺术探索不止于光,他的作品也充满写实性。无论是上百幅自画像,还是肖像画、历史画与风俗画,伦勃朗用画笔记录下的,是荷兰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世风人情。他早年习作《白帽妇女》《老人肖像》《女孩头像》等,在把握人的外在与内在关系及追求艺术本真方面十分明显。

  而当《夜巡》问世的一刻,伦勃朗的艺术思想随着境遇的改变发生转换。他对待艺术的真诚与做人的倔强性格,使得任何关于艺术的妥协在他那里都行不通。所以,当主顾们仅仅因不满自己在画中的位置,要求伦勃朗修改本已在构图处理、人物刻画、光色运用上几近完美的作品时,遭其拒绝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他此前的艺术创作还处在现实主义的不断尝试中,《夜巡》则是一个转折点,他完全将对生命、世故的认知融于一件件呕心力作之中。

  当巴洛克的奢靡、浮华充斥于17世纪的欧洲画坛之际,以伦勃朗为代表的偏重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宛如一股新风,无论对绘画技法的探索与变革,还是艺术风格的创新与实践、启示未来艺术发展走向等多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

  回顾艺术史,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大多历经人生坎坷。犹如戏剧脚本的设定,有起有落。伦勃朗的前半生一路平坦,后半生历经苦难,也成就了他艺术里程碑式的地位。很难以具体数字来精确概括伦勃朗36岁前的作品数量,但他前半生对油画、版画、速写、素描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涉猎,以及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宗教画等各类题材作品的传世,证明了艺术大师并非偶然造就这一真谛。(梅松松)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4日 07 版)

(责编:白宇、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