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胸怀家国天下,为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法律视野下的十大社会热点问题2017》首发式在京举行

2018年01月29日09:3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月29日电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法律视野下的十大社会热点问题2017》首发式27日在京举行。首发式上,该书主编,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党组书记、主任冀祥德指出,作为一名关心中国法治建设的公民,应该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和为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职责。

首发式现场

冀祥德指出,当初设立该项目是为了履行自己的“四个职责”:履行法学研究生导师职责、履行作为法学研究者的职责、履行作为方志出版社社长的职责、履行中国公民职责。他说,作为一名关心中国法治建设的公民,应该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和为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职责。只有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系统都能助推国家法治建设,不断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中指办副主任邱新立指出,这些年法学发展与地方志也不断结合,联系愈加紧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举国大事,法治进程中有很多重要成就,也出现一些问题,这是地方志需要记述的内容,也是每一位方志人的职责。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司法》杂志社编辑李敏代表编撰团队发言。她对其撰写的聂树斌再审案进行介绍,并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为主题提出对该案再审的认识。

在点评环节,与会专家对该丛书予以高度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东指出,十大社会热点问题展现了我们国家现代社会生活的面貌,也展现了我们国家法治发展变化进步的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林维在评价中用了四个“特别好”:特别好的法治记述方法、特别好的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法、特别好的法学研究方法以及特别好的法治理念普及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诉讼法室主任徐卉也指出了该丛书在研究方法上的亮点,她说,本书体现出了社会法治史研究方法,其在研究取向和研究路径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它还是一种高级的学术指导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孙远认为,本书兼具专业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照顾到普通读者的阅读观感,既有法学专业人士的理想分析,也有情感的观感分析。

“本书的出版既弘扬了法治精神,同时也对大众进行了法治教育。”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崔杨说。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方洁认为,本书集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于一体,特别是在可读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对如何培养接地气的法科研究生以及推动指导法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资料性价值;二是实务性价值;三是理论性价值;四是普法性价值。”中国法学会《人民法治》杂志社执行总编辑陈惊天说。

(责编:朱欣(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