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新时代 展望澜湄新发展
|
柬埔寨新快新闻网记者唐·占勒提拉兴奋地展示着自己刚刚“抢”到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 |
老挝国家电视台新闻频道副主任冯平(左)在高铁上开启“自拍”模式。 |
越南每日快讯记者武芳草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采访留学生。 |
|
2017年12月10日至12月22日,来自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的27名记者同10名中国同行组成联合采访记者团,参加2017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媒体峰会以及会前的联合采访活动。记者团走访部委、高校和历史名胜,在交流中碰撞友谊的火花,于冷暖之间追踪澜湄合作的脚印,用镜头捕捉邻里如亲的情谊
高铁上感受“中国速度”
“期待有一天可以乘坐高铁到中国,用记者的镜头和笔记录这里的发展变化。”在天津到北京的城际高铁上,泰国《民族报》记者素帕拉·甘查那坤迪讲述了他的中国印象。
高铁驶过120公里的距离,甘查那坤迪的讲述跨越了澜沧江—湄公河:“我是1993年第一次到的中国。当时我们在昆明一起讨论如何挖掘云南的地理优势,开展沿边区域合作。我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持续追踪泰国和中国在澜湄流域的合作。2016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成功召开,2017年澜湄合作第三次外长会在云南大理进行。这些都为澜湄流域国家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甘查那坤迪的第一次中国之行颇为周折,他先搭乘汽车从泰国出发一路向北,穿越老挝,经过西双版纳,最终到达昆明。虽然云南地区有不少傣族人,但是语言体系千差万别,沟通起来颇为麻烦。再次来到中国,感受已截然不同。泰中交流越来越密切,一系列的高新技术帮助人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沟通成本越来越低。
“中国的高铁发展成就令人惊叹,我原来以为日本的铁路技术比较发达,直到后来坐上了中国制造的高铁才发现,中国高铁不仅速度快、准点率高,而且价格也很亲民,非常舒适。”甘查那坤迪表示自己有一个梦想,希望高铁可以把泰国周边的国家串联起来,让大家可以在一天内往来于东南亚地区,“我的家乡呵叻不产苹果,期待有一天曼谷的苹果能够‘搭’上高铁的便车来到我家”。
如果说铁路可以拉近中泰之间的空间距离,那新技术的发展则实现了交流方式的新跨越。甘查那坤迪还记得,2016年阿里巴巴公司创始人马云在泰国演讲的时候,特意提到了技术将如何把大家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今,泰国的街头便利店中,支付宝已经相当普及,泰国人也习惯了用微信同中国小伙伴联络。他说,以前每次苹果手机出新品时大家都会蜂拥而上,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年轻人都会盯着看华为手机的新品发布会。
在甘查那坤迪看来,如今的泰中民间交流更加重视人对人、文化对文化的深层次沟通。在泰国随处可见中国游客,也有越来越多的泰国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中国”成了泰国的热搜词:年轻人关注中国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追随“中国制造”的种种潮流;中年人则更多关心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不断崛起的势头。
还想再聊些什么的时候,耳边响起了广播,“女士们,先生们,列车运行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终点站,北京南站。”看来,35分钟的旅程,足够感受高铁速度,但概括外国记者眼中越来越丰满的中国形象还远远不够。
追随中国的生活潮流
越南每日快讯记者武芳草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她的中文名字与越南名字的发音和意思都很接近。语言的相似源于文化的相通。不仅名字对应,作为一名越南90后,武芳草的生活方式也几乎跟中国年轻人一样。
“我经常到中国来,每次最喜欢的就是看看街道和商场里各式各样的海报,它们的更新速度就像中国的发展速度一样,每次看到都很不一样。”芳草说,她喜欢追中国明星、读中国小说、看中国电视剧。从衣食住行到娱乐生活,芳草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堪比地道的中国人。
芳草说,从上世纪的《还珠格格》《鹿鼎记》到近年来的《甄嬛传》,看中国电视剧已经成为越南人的日常,“越南人特别喜欢看中国电视剧,几乎能够实现同步更新。中国火什么,我们那里年轻人就看什么。最近我的朋友们都在推荐我看《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网络上已经出了越南文字幕版,我准备回去就看。前段时间,我看了《微微一笑很倾城》,特别喜欢杨洋,尤其喜欢看他跳民族舞蹈,中国的传统舞蹈充满了艺术范儿。”
据芳草介绍,越南人对中国的明清两朝非常了解,就是因为有很多在越南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就是以这两个朝代为背景。有时候芳草嫌看电视剧不尽兴,还会找出越文版的小说来读。她说自己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中国小说迷,会每天在网上守着小说的更新时间。
芳草的朋友们很喜欢在中国买衣服。有很多越南商人到广州批发服装,然后带回到越南,销路很好。“中国的服装质量很好,价格合适,最重要的是款式新颖时尚,相比越南品牌性价比更高。”
芳草说此次媒体采访之旅让她更加懂得珍惜澜湄六国一水相连的情谊。除了时尚潮流的中国,现在的她对中国的野生动物、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开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满满的采访日程之余,芳草和朋友们还惦记着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宝宝们,说要抽空去看看它们。
“现在在越南,年轻人都喜欢通过网络来追随中国的潮流,还有一些年纪大一点的人更愿意通过电视了解中国。但无论方式如何,我们一直都在紧密关注着中国。”
校园里品味“蓝莓”故事
此次采访活动如同一场寻宝之旅,澜湄联合采访记者团的朋友们都带着一颗寻找故事的心走访每一个地方。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天津中德”),记者团走进留学生的实验车间和教室,去课堂里品味“蓝莓”(澜湄的谐音)故事。
在这所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见长的学校里,澜湄国家留学生之间的友谊落地生根。2013年,泰国诗琳通公主到访天津中德,同年6名泰国学生来到这里进行为期三年的机电一体化学习。从那时起,学校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2017年11月,学校还邀请6名柬埔寨教师来进行专业和语言培训。
在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的课堂上,柬埔寨留学生赵明辉正在熟练地操作着机械手臂。赵明辉说,他来留学是因为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有很强优势,希望有一天可以把中国的技术带回家乡,缩小柬埔寨在技术领域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应用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缅甸留学生唐秀英。唐秀英汉语说得很流利,2017年11月还参加了东盟汉语比赛。唐秀英的爷爷是北京人。小时候爷爷经常跟她讲老北京的故事,长大后在爷爷的建议下,唐秀英来到中国学习旅游管理,希望把长城、故宫介绍给更多的缅甸朋友。唐秀英说,她很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因为她现在看到的中国比爷爷故事中的那个中国更加发达,希望有一天缅甸也可以像中国一样不断繁荣发展。
泰国留学生唐子清在中国已经待了3年了,完全没有身在异乡的孤独感,因为中国朋友都特别友好。平时他会和朋友们一起吃饭、旅游,中国小伙伴还教会了他用“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现在唐子清已经成了网购衣服的小达人,他觉得比高铁速度更让人兴奋的是快递速度,“快递一天就到了,特别方便,而且比泰国还便宜很多”。学院讲师赵俊英向本报记者介绍,这些泰国留学生不愁找工作,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机会,他们可以选择留在中国,也可以回泰国发展。很多人会到泰国的中资企业里去上班,因为那里的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都很不错。
校园之旅给澜湄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老挝国家电台记者任勇·乔文赛说,老挝很多学生都有意愿来中国留学,但是只有少部分城市家庭的子女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希望在未来,老中两国政府可以在澜湄合作的框架之下加强合作,让更多的老挝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关于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
觉苗希杜基来自缅甸国际电视台,这是缅甸唯一一家英文电视频道,虽然不会讲汉语,但说他是一名“中国通”毫不为过。2017年3月他曾跟随缅甸记者团一道参与了两会报道,对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成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觉苗希杜基说自己这次到中国带了两个任务:一是要好好报道澜湄合作第三次外长会,二是想跟着澜湄记者团一起走访中国,通过电视将所见所闻传递给缅甸观众,所以他要尽可能多问问题。
记者团走访了天津中德技术大学、大理大学、国家汉办、农业部……每到一处,觉苗希杜基都不甘人后地举手提问,认真仔细地做笔记,尤其不放过任何一条澜湄合作留学生项目信息。
觉苗希杜基之所以如此积极,是因为缅甸十分期待澜湄合作带来的多重利好,尤其是教育方面。缅甸现在有3家孔子课堂,还不能满足大家对汉语学习的热情需求。觉苗希杜基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缅甸留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另修一门技术类课程。很多人希望毕业后回到缅甸当老师,将学到的知识与技术和家乡人一起分享。这一点令觉苗希杜基十分欣慰。
觉苗希杜基的问题清单上排在前列的题目还有环保和减贫。在环保部澜湄合作中心,他提问如何才能提高澜湄流域民众的环保意识。他觉得,中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缅甸可以从中借鉴学习。
“环保方面的合作正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缅甸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雨季洪水泛滥,还有民众普遍欠缺环保意识。媒体在环保知识普及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澜湄流域国家的媒体应该及时发声。”
作为发展中国家,缅甸的脱贫任务很重,觉苗希杜基希望好好了解中国的减贫经验:“中国在脱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无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澜湄其他五国脱贫,这着实让人钦佩。”
同觉苗希杜基一样的“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很多。柬埔寨《高棉时报》记者谢万纳最关心的是经贸合作。他说,在柬埔寨,中国是一个持续火热的话题。大家普遍认为,这五年来中国不仅自身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而且也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国家。
一路随行,听着记者们越来越长的问题单,可以确定的是,澜湄合作框架下可以书写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多,媒体之间的合作前景也会更加广阔。(本报记者 屈 佩 赵益普)
制图: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2日 23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