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中印文化交流:如何避免盲人摸象——

《中国:习近平时代》监制谈“静闹有别”的中印文化

2017年12月27日16:24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魏克然·钱纳在研讨会上
魏克然·钱纳在研讨会上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 (徐祥丽) 26日下午,由察哈尔学会主办的“中印文化交流——如何避免盲人摸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Discovery探索频道亚洲电视网制作与开发副总裁魏克然·钱纳(Vikram Channa) 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与印度人在彼此眼中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同,印度人喜欢“闹”,中国人喜“静”,了解了这些不同及其背后的逻辑,有助于双方民众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印度人在中国人眼中的印象常常是“闹”的,而中国人在印度人眼中则是“安静”、“有组织性的”。魏克然认为,印度文化自古以来的传递形式是通过声音,而中国文化的标志物是笔墨、书写和文字。文明代代相传的形式,影响了中国人和印度人自我表达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为中印交流制造了鸿沟。

印度宝莱坞的电影常常载歌载舞,而中国人拍摄的电影,以国际知名的李安导演为例,其中的感情多是内敛而动人的。魏克然说,中国的年轻一代正在对印度电影产生兴趣,当电影的某一时刻同时感动两国观众时,我们知道,只有真诚的理解和沟通,才能克服两国文化之间天然的障碍。

作为亚太地区排名第一的国际电视频道Discovery的制作与开发副总裁,魏克然十几年来已经拍摄过100多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他最近监制的纪录片China: Time of XI (《中国:习近平时代》)今年10月完成首播。该片分为“人民情怀”、“大国治理”、“合作共赢”三集,透视中国过去五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覆盖了37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收视用户,在国际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

魏克然将探索频道的纪录片风格概括为“好莱坞遇上新闻业”。他表示,人们不喜欢枯燥的政策性影片,因此探索频道用简单诗意的语言、用多种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去捕捉中国取得的进步和挑战,产生了独一无二的看问题的视角。

从对外交往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层面,中国正迈出全新的一步。魏克然在研讨会上坦陈了他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西方模式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习近平主席对全球化、对新的全球秩序有着真正的理解。“一带一路”是一段充满希望、任重道远的征程。

中国前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张国斌,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建,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龙兴春、察哈尔学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在读博士顾心阳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责编:徐祥丽、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