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们亲历世界风云变幻(我们见证·寰宇)
——人民日报社驻外记者感言(上)
2017年3月,本报记者章念生(右)在采访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及其父亲赵锡成博士。 |
2017年9月,本报记者李应齐(左二)在英国一间公立学校采访。 |
2017年10月,本报记者王迪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报道反分裂大游行。 |
2017年9月,本报记者王骁波在墨西哥地震灾后救援现场采访。 |
2017年8月,首尔151路公交车上安装“慰安妇”少女像,本报记者陈尚文(右二)在现场采访。 |
2017年6月,本报记者李志伟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同当地民众合影。 |
|
纵观世界风云变幻,把脉国际发展大势。2017年,我们奔赴世界各地重大新闻现场,记录历史瞬间,思考时代变迁。感一叶知秋,言家国天下。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字,却饱含情感,承载着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心路历程
美国外交的尴尬
本报驻美国记者 章念生
那日见到J君,是在华盛顿市区的一栋大楼顶层。落日西斜,红霞满天。但J君无心赏景,数月前他离开白宫来到国务院,本要去一个大国使馆任要职,却因白宫与国务院关系不顺等诸多原因,已在国务院“赋闲”半年,可能要改往非洲国家了。
这样的故事,在华盛顿市中心C街的国务院大楼里并不稀奇。近百名资深外交官挂冠而去,40多个重要岗位只有10多人到位,诸多驻外大使依然空缺。此时,距离新政府就职已经11个月有余。就任国务卿后第七次访欧的蒂勒森,12月初在美国驻比利时大使官邸发表讲话,而官邸的主人也尚未任命。
今年,美国外交还有不少惊世之举。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抛开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凡此种种,似乎都与钱脱不了干系。比如,退出《巴黎协定》,其理由是美国企业成本太高;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拖欠会费是一大缘由。可美国并不差钱。政府正要实施30多年来最大幅度减税,规模达到1.5万亿美元。经济发展势头也不错,2017年二、三季度经济增长率超过3%,创下近年新纪录。
这可理解为一种适应国际时局之变、不得已而为之的调整。“美国优先”大旗之下,内外政策都在变。内政看,振兴经济、提高就业、讨好选民、回归宗教立国道统、屡踩政治正确红线、冲击建制派藩篱,志在中期选举与下届总统大选;外交上,传统价值观让位于实用主义,传统盟友观让位于商业交易,传统上不可为之事,屡屡变为现实。
这种调整,与软实力受损、影响力下降呈正比关系。正如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所指出的,这个世界已经变得“再度正常”,历史证明单极难以持久,或许应该形成一种新的“大国协调合作”机制。
脱欧,改变了什么
本报驻英国记者 李应齐
今年8月,我在《金融时报》总部拜访一位资深记者。谈及脱欧话题时,他叹了一口气说,也许年底这项决定又会被推翻。这让我们这些外国记者感到惊讶无比。虽说在脱欧派以不足4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胜利以来争论与嘈杂声一直不断,但推翻一项全民公投的结果,无论法理还是操作上,都是难上加难的事。当我们提出这一疑问,这位记者也承认,“也许只是我心里还无法相信这一结果”。
的确,这种质疑和不愿相信的心理,在公投一年半后仍然普遍存在。英国《每日邮报》一项最新民意调查显示,50%的英国民众支持再举行一次关于是否退出欧盟的投票,34%的人反对再次公投,有16%的人选择了“不知道”。
和伦敦的朋友聊起脱欧,他们总是会讲起公投结果出炉的那天早上,自己和身边朋友是多么惊讶:“一觉醒来发现很多事都要变了。”当然,也会遇到支持脱欧的投票者,他们往往对僵持的谈判、英国不够“强硬”的表现、不清晰的脱欧路线抱怨不已。他们虽然仍坚持脱欧长期上是有利于英国的立场,但对短期内各种关系如何调整、账目如何计算、法规如何改变,也是充满疑虑。
“悬在空中”的脱欧谈判经历了2017年中的诸多波折和挫折,到年底似乎出现转机。英国有意在脱欧“分手费”上让步,提振了谈判热情。在历经多个月的博弈后,双方于12月就第一阶段协议达成一致,同意转入第二阶段经贸谈判。
不过,英国与欧盟将采取何种贸易模式、进口欧盟的农产品是否会涨价、来自东欧的护工人员是否会减少、与欧盟的科研合作经费是否会受影响等。切实的问题仍等待谈判解决。经历了风云际会的2017年,英国民众重回一贯的冷静态度,就像那句名言说的“保持冷静,继续前进”。
“我们不害怕”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 王 迪
8月17日,大概是下午5点,我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新闻推送:在巴塞罗那旅游胜地兰布拉斯步行街上,一辆货车闯入人群造成多人受伤。随后,推送内容不断更新,各大媒体开始直播,人们急于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警方确定,这是一起恐怖袭击,遇难人数直线上升。
次日,我赶至巴塞罗那,大批游客中断行程匆忙离开,当地居民则大多留在家中减少外出。沐浴在晨光下,兰布拉斯大街似乎与往常一样,仍是这座城市醒得最早的地方。然而,街上行人的心情却不再欢快,人们或悲痛,或愤怒。不远处,西班牙电视台的记者正在试图传递正能量,她告诉观众,街上人群并未减少,“我们不害怕!”
连续几日,人们陆续来到现场悼念,有人痛斥极端分子人性泯灭,有人则还未能从伤痛中走出,不断质问,为什么会发生恐怖袭击这种事?为什么会有人毫无道理地向无辜者施暴?我一直记得一位在灯柱下整理鲜花的意大利女士。她与朋友来旅行,朋友却在恐袭中遇难。她表情悲伤、神情恍惚地整理着鲜花和蜡烛,时而又因想到了什么画面而痛哭。
还有那位拄着拐杖却坚持连续几日参加纪念活动的亲历者,她一瘸一拐地走到每个纪念点,向无辜受害者致敬,用粉笔在地上写下自己家乡的名字。随后,许多人也自发地代表遇难者的同胞写下了国名。
此次恐袭中,受害者来自34个国家,反对恐怖主义的声音却远远不止于此。在恐怖主义的威胁下,生命与和平显得更为易逝和珍贵。“我们不害怕”成为了西班牙人心中一道坚定的信念,每次喊出这一口号,都能感到人心的凝聚和无限的力量。正如一位法国记者在妻子于巴黎恐袭中遇害后写到的那样:“你想让我恐惧……你们输了,我们会继续正常生活!”
重新归置“鸡蛋”的勇气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王骁波
今年让墨西哥政府“焦头烂额”的两件大事,都与美国有关。上半年的关键词是“移民”。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收紧移民政策,许多墨西哥移民被迫归国,如何妥善接收和安置好归国移民,安抚好可能被遣返的在美移民,成为墨西哥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半年的关键词则是“重谈”。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出现保护主义倾向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奉行“美国至上”的美国政府“软硬兼施”吸引跨国企业回流美国,并开启北美自贸协定重新谈判,对墨西哥经济来说可谓“伤筋动骨”。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成千上万工作岗位可能流失、区域整体竞争力降低、区域内合作受限等。
不过,这对墨西哥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虽然墨西哥与46个国家签有12个自贸协议,但也是全球经济贸易最不多元化的国家之一,与美国的贸易占到墨对外贸易的八成。
俗话说,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现在正是墨西哥重新归置“鸡蛋”的一个机会。墨西哥正通过升级与欧盟的自贸协定,以及加强与南美及亚洲国家的联系,来让经济更加多元化,降低潜在风险。当然,这还是会给一些产业和人群造成冲击,北美自贸协定当年对墨西哥小农经济的冲击便是先例。如何在新形势下让更多民众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缩小贫富差距,是摆在墨西哥面前的一大难题。
2018年,墨西哥将举行总统大选。墨西哥的未来何去何从,请关注我来自前方的一线观察。
对历史的抢救式记录
本报驻韩国记者 陈尚文
2017年一年,韩国又有8位“慰安妇”受害者离世。韩国政府登记在册的239名“慰安妇”受害者中,如今在世者仅有32人。
我一直在追踪报道日军“慰安妇”问题。越深入采访和了解,就越触动心怀。今年2月,我与韩国电影《鬼乡》摄制团队一起前往京畿道广州市的“分享之家”进行探访。印象最深的是,听说同行者中有在电影中饰演日本军人的日本人时,朴玉善奶奶立刻躲进了自己的屋子。许久,她才打开房门,扒着门框,小心地问:“日本男人走了吗?”正是她们,说到被带至“人间地狱”遭到百般蹂躏的痛楚会哭,忆起儿时的生活会笑,讲到日本政府的态度会怒。听着听着,我总觉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被触痛。
在今年的一次采访中,我收到了和平少女像作者金运成和金曙炅夫妇赠送的《与空椅子的约定》一书,衬页上写着——“谢谢”。“谢谢你一直以来关心和报道‘慰安妇’问题”,“分享之家”所长安信权也在邮件中这样写道。
多年来,“慰安妇”受害者的诉求始终如一,就是日本应承认罪行、公开道歉并进行法律赔偿,恢复她们的名誉。令人欣慰的是,从漠视、冷待到认同、关爱,韩国社会在逐步变化,并且感染了更多人。《鬼乡》导演赵正来时常把“谢谢”挂在嘴边,“这么多人加入其中,因为大家都坚信正义与希望犹存”。
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幸存者已寥寥无几。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烛光已渐渐微弱,随时可能油尽灯枯,离我们而去。但是,她们仍在苦苦等着日本政府一句真诚的道歉。现在,我们记录下她们的声音,镌刻下她们的回忆,与时间赛跑,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份历史之重,也是为了让战争悲剧不再重演。
“团结就是力量”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志伟
2017年,我走访了非洲10个国家,从红海之滨到亚欧非大陆最南端,从东非大峡谷到西非热带雨林,旅程超过10万公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朝气蓬勃的非洲青年们,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非洲未来的潜力与活力。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上千名埃塞青年用中文唱出了这首斗志昂扬的歌曲。这是工业园里华坚鞋厂每周早会的场景。
27岁的德格夫已经成为华坚鞋厂的车间经理。他和其他6000多名当地年轻人一起在鞋厂上班,用双手创造出财富。他学会了唱《团结就是力量》,并从中感悟到了中国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他认为,这正是中国发展成就的关键所在。
“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这正是埃塞俄比亚青年需要学习的中国经验。”德格夫表示他从《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中学到了很多,青年的努力奋斗撑起国家发展的未来,“埃塞俄比亚贫穷的历史将会被改变”。
在东方工业园以南400公里外南方州大山深处的一所小学校,听说有中国人来,几十名学生都跑过来。校长紧紧握着我的手,一边摇晃一边激动地说,中国企业帮助埃塞俄比亚建好了该国最大的水电站,夜晚孩子们有了光明,能够读更多的书,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国家。
2017年,非盟峰会的主题是“通过投资青年,驾驭人口红利”,非洲各国都意识到充分发掘青年巨大潜力成为非洲未来发展的关键。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为非洲青年提供了舞台,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学习中文或是到中国留学,许多在中国企业工作的非洲青年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小目标”。非洲青年,在中非合作的宏伟蓝图中,找到了方向。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7日 2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