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育的乌孜别克族(TA说民族)
乌孜别克族具有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由于大多数乌孜别克人居住在城镇,具有受教育的良好条件,所以文化水平较高,从事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工作的人数较多。许多乌孜别克族优秀知识分子热心关注并献身教育事业,广大乌孜别克族群众也积极从财力、物力方面资助教育,为乌孜别克民族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乌孜别克族每万人口中各等级文化程度人口的拥有量在全疆各民族中,处于较领先的水平;乌孜别克族每千人口中各等级文化程度人口增加较快,特别是高学历人口增加很快。1982年至2000年每千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近4倍。
乌孜别克族教育事业兴旺发达,还表现在教师队伍的扩大上。1957年乌孜别克族教育工作者共138人,高等院校的教师有13人。至1984年乌孜别克族教育工作者已有491人,其中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92人,中学教师155人,小学教师244人。
作为在中亚地区最早接受伊斯兰教并向其他民族传播伊斯兰教的一个民族,乌孜别克族在自己迁居所到之处首先盖起清真寺,在清真寺旁边盖学校和“买得日斯”(经文学堂),从而把读书与现代文化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乌孜别克人在塔城盖起的清真寺有“赛义德卡玛里”清真寺(修建于1910年)、“欧依巴扎尔”清真寺(修建于1915年)、“克孜勒”清真寺(修建于1910年)。当年在每一座清真寺的旁边都建起了拥有8个班级的经文学堂。后来因学生增多,经文学堂里坐不下,名叫“夏吾东哈热”的人曾把自己的院子腾给了学生。
乌孜别克人创办学校具有较长的历史和曲折的发展过程。伊宁市的“乌孜别克纳姆纳学校”,奇台县的“花园教育学校”(乌孜别克语作“古丽鲜玛力甫”,又名“科学”)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学校。20世纪初,乌孜别克人在奇台县创办了“花园教育学校”,开设有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除用乌孜别克语授课外,还讲授汉语,为少数民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增进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交往作出了贡献。
1937年,在72位乌孜别克人的共同捐助和齐心努力下,建立了第一座乌孜别克学校“那姆娜”。虽然学校的名字为乌孜别克学校,但实际上成了各民族儿女团结友爱、共同接受教育的一所知识的宫殿。校内开设有十几个班,每年都有300多名学生在这里接受教育,不仅有乌孜别克族的孩子们,还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回族等各民族的子女。学校里除了讲授自然科学外还有音乐课、体育课、手工课、图画课、书法课等。学校制定了师生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实行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和奖励优秀学生的制度。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乌孜别克学校都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有文化、有才干的青年。
乌孜别克族在发展教育、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图书的作用。侨居的乌孜别克族商人从中亚带来图书、杂志在新疆出售。随后,新疆的乌孜别克族人陆续在喀什、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了图书馆。如塔城的乌孜别克族人米尔·玉素甫开办的“米尔·玉素甫阅览室”,藏书达几千册,收集了当时新疆出版的各种读物以及中亚细亚、喀山、列宁格勒等地的图书、报刊。在伊宁则有乌孜别克族人办的“伊犁伊斯兰阅览室”,藏书十分丰富。这些阅览室为传播文化知识、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法蒂玛 乌孜别克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