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呈现更加开放自信的形象

2017年10月26日08: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党的十九大,吸引世界目光。7天,168个小时,1818位境外记者,6场记者招待会和8场集体采访活动……方方面面的问与答,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共产党就好像打开了自己家的卧室,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参观,用实际行动将自己公开透明的形象展现给世界,表达出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的开放和自信。”《赞比亚时报》副主编杰克逊·米瓦形容十九大的话语,反映出国际社会普遍看法。备受关注的盛会,让世界进一步认识昂扬自信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了解开放进步的中国。

  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回避问题

  回眸过去的几天,一个个体现开放自信的画面顿时呈现在人们眼前:首次设立“党代表通道”,让媒体有机会向党代表们发问;新闻中心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实时向外界提供活动信息;记者招待会,外国记者提问机会超过一半……

  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记者丽塔·法蒂古索在十九大新闻发布会上获得了提问机会。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依旧抑制不住兴奋之情:“新闻中心组织的多场记者会是了解中国共产党过去五年和未来发展规划的绝佳途径,外国记者可以通过提问了解想要获得的信息。网站的英语版本也方便外国记者浏览,我和其他外国同行都感到满意。”

  “党代表通道”亮点频出,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杭智科评价道:“让党代表有机会介绍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回避问题,内容充实,凸显了中国执政党的自信。”

  据大会新闻中心介绍,十九大确定开放的34个代表团全部如约开放,记者问答时间充裕,互动环节每场不少于35分钟。多个代表团主动将问答环节延长。印度写作网总裁兼总编辑马尼什·昌德敬佩地说,这充分体现出十九大会议组织安排的务实和开放。

  大会召开前,负责外文版校译的外籍专家参与到翻译工作中,负责十九大报告10种外文版中的英、法、俄、西、日、德、阿、葡、老挝9种语言版本校译工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首次邀请外籍专家参与党代会报告校译。

  参加十九大报告校译工作的阿拉伯文专家叶海亚感慨地说:“十九大邀请外籍人士参与报告的翻译和核校,是一种高度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毫无隐瞒、公开透明态度的体现!”

  “开放来源于自信,自信又可进一步促进开放,这两个因素在大会中体现得很鲜明。”巴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卡瓦略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外国人士的心声。

  多条线路采访,看到发展奇迹

  十九大开幕前,十九大新闻中心组织外国记者赴15条采访线路进行采访,从北京到上海,从福州到厦门,无论是乘坐高铁沿途看到的风景,还是在不同的城市里感受到的变化,都让外国记者们感叹不已。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人民的友好,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

  尼泊尔《共和报》记者森吉特·森格罗拉参观了上海的采访线路,令他念念不忘的,不仅是成片的高楼大厦,街头的车水马龙,还有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8900多万党员,真是一个奇迹。”在森格罗拉看来,没有开放的眼光和前瞻性的思路,中共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无法在短短几十年带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取得如此辉煌的发展成就。

  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记者拉玛德·纳苏蒂安2015年曾经来过中国,如今再访中国,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展览馆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以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参观——“从中可以迅速对中国的悠久历史、现在的辉煌成就有一个详尽的了解。此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通过对延庆野鸭湖湿地公园、河北新发地农产品物流园等地的采访,看到中国共产党为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把人民放在首位,发展绿色经济方面的决心。”

  南非《星报》编辑贾菲特·马山达在几天的采访行程中,对中国高铁的印象尤为深刻。

  “坐着从北京到天津的高铁,感受着最高可以达到350公里的时速,心里是满满的惊叹。”

  在天津滨海新区采访时,马山达惊讶于那么多顶级企业的总部落户于此。“我认为这个新区是面向未来的,融合了工业、科技、金融和电子商务于一体。”通过实地观察,马山达由衷地认为中国实现“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在这里见证了历史。十九大不仅是中国的盛会,也是世界级重要盛事,”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记者穆罕默德·扎米尔·阿萨迪激动地告诉本报记者。能够在一线采访十九大,对于他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中国执政党的重要作用。他表示:“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研究十九大报告,外国人也投入

  研究十九大报告,已成为当下国际的潮流。国外人士重点关注的,就是中国将带着什么样的想法、拿出什么样的行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克贝尔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九大绘制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前景和蓝图,向世界阐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这种开放自信的姿态受到世界各国欢迎。“开放和自信也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大会报告当中。他为中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规划制定了政策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对内对外的进一步开放,需要通过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接轨来实现。实际上,中国这30多年的发展也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以中国在全球化发展过程当中不仅是一个受益者,也要成为一个重要参与者。”

  比利时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对本报记者说,中国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当今时代中国人充满了自信,而且开放包容。十九大报告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固步自封必然落后。中国的成功就是不断开放的结果,世界应该学习中国的这种开放的胸怀,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

  印度孟买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主席库尔卡尼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非常赞同。他认为中国不仅在理念上具有平等、开放、包容等特性,而且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有的放矢。库尔卡尼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这一观点非常赞成,认为“自我封闭的发展道路只能使自身的发展受限,最终会被时代所抛弃。各个国家应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找出共同发展的路径,塑造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在这方面,中国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斯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对所走道路和在新时期实现新目标的充分自信,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勾勒出更加光明的前景。中国的发展经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南非独立传媒集团执行主席伊巴克尔·瑟维向记者表示:“我很肯定,中国人民认识到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这是无与伦比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为他们的历史感到无比骄傲,也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中国开放的大门已经敞开,开放的程度将越来越大。”赴华参加十九大报道的埃及《金字塔报》记者萨米勒·卡姆哈维在他的报道中写道,中国共产党对过去5年来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充满自信,同时有信心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十九大带给世界的启迪持续延伸,很多外国人都扎到报告字里行间中品味深刻内涵。众人眼前,一个更加自信开放的政党正带领中国人民昂首阔步向前走,一幅美丽发展的宏伟画卷正承载希望徐徐铺开……

  (本报北京、堪培拉、新德里、里约热内卢、华盛顿、布鲁塞尔、莫斯科、约翰内斯堡、开罗10月25日电  记者杨迅、孟祥麟、骆青、张慧中、张梦旭、王海林、张天培、李锋、邹松、陈效卫、高石、任彦、张晓东、李志伟、韩晓明)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26日 21 版)

(责编:刘亚男(实习生)、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