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中国琉璃,花开佛国【2】

2017年08月07日13:45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曾经是亚洲电影影后和最佳导演的杨惠姗和张毅,在1987年开创了华人第一个玻璃艺术工作室“琉璃工房”。半路出家的二人倾尽所有,一心钻研琉璃的“脱蜡铸造法”,却在数年饱经失败挫折以致负债七千五百万新台币后,从国外学者处得知,这个所谓的法国人才掌握的秘法,中国汉代业已出现。这项曾经辉煌的艺术,竟未能在史料中找到记载,失传两千年。此后,琉璃工房根据风化和侵蚀年代的回溯推演,令这项原汁原味的中国工艺获得再生。

起初,只是迷恋那些经由光热生成、明艳耀眼的玻璃材质;多年后,逐步通过琉璃工艺,走向更深沉的世界,期间,“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在二人心中渐显清晰。他们开始探索如何运用现有的技巧,创造现代的中国琉璃风格,用“琉璃”这一无需翻译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

“玻璃是本质,琉璃是一种思想和情感。”在开幕式后举行的一场琉璃工艺讲座上,张毅向泰国观众如是说。

金佛手药师琉璃光如来。新华网 发

对杨惠姗和张毅而言,琉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彩云易散琉璃脆”,折射出东方深沉的美学与哲学;是佛经里“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反映中国佛学对生命智慧透明澄净的观照。

面对专程来听讲座的泰国艺术高校师生们,二人分享了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思考。

以一朵中国琉璃花为例,一朵被放大的花,挑战脱蜡铸造技术的极限,用脆弱的琉璃材质去诠释生命中的谦卑和悲悯。杨惠姗说:“一花一世界,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花开花败,短暂与永恒无限转换。东方的佛教哲学里,真正的大智慧是看穿一切生命的本质和无常。”。

“做有益人心的艺术品,让中国工艺得以传承的同时,让观者获得思考与鼓舞,是我们的追求”,张毅如是说。(记者 陈家宝)

(责编:于明飞(实习生)、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