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感受华为“经济热度”背后的“文化温度”【2】
任正非强调,华为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第一,公司也会懈怠,企业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增长完了以后会不会变懒呢?任正非最担心的是,华为的员工有钱了,怕苦了,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买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对此,华为目前的应对策略是,提高海外一线员工的待遇,鼓励年轻人到海外艰苦的地方拿高薪。但是,笔者认为,通过薪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面临同样的问题,有一家地方国有企业,该企业的高管都需要在海外项目部任职一段时间,虽然薪资是国内的数倍,但他们依然想回国发展,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虽然赚得多,但我们是活着,你们是生活。”
舒适安逸使人丧失斗志。相同的问题也发生在义乌这样的知名城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义乌人到各地去收鸡毛、骨头、废旧鞋子等物品,讲究回报,拿生姜糖、针线等东西以物换物。“鸡毛换糖”换出了一个国际商贸城,今天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其城市品牌是基于小商品的国际贸易。但是,义乌出名了,便遭遇新的“痛点”:1、假货横行,削弱义乌的品牌效应;2、跨境电商对义乌传统贸易模式的冲击;3、人的状态变了。义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几十万义务人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敏锐地寻找市场机遇;但义乌人有钱了,纷纷买房置地,工作、生活的状态都变了,早晨睡到自然醒,之后约朋友喝茶、打牌,晚上继续消遣娱乐,如此往复,但月末有一件事一定要做,即收房租。
总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项目,而是永不懈怠的人才和思想。对中国企业来说,做大并不难,做强和基业长青则需要企业在赢利的基础上,建立长远的愿景、价值观、使命和企业文化。伟大的公司要想基业长青,必须拥有一个持久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从属于某个人,必须从属于整个公司。因此,有远见的公司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不论发生什么变化,它们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以及昂扬的精神毫不动摇。
华为定位:全球化,而非国际化
在2016年一次高管和员工对话会上,任正非非常直接地批评了一位员工提出“华为作为中国公司领袖”的观点,他说:“你说未来有一个中国公司领导世界,我相信那一定不会是华为,因为华为是全球化公司,不是一个中国公司。为什么有这么狭隘的荣誉感呢?”
今天,华为的设备销售给全球170多个国家,但任正非并不喜欢所谓“国际化”的说法,他更愿意别人将华为当做一家“全球化”的公司。任正非认为国际化是以中国为中心,指的是中国人往外走;而全球化是以世界为中心,利用全球的优势资源为全球市场服务。“一带一路”的精神实质也是要摒弃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强调所有成员与要素的互联互通。在实践中,华为高层并不对具体业务、技术路线进行干预,而是着眼于制度化建设和全球布局,以寻找优势资源,建设全球化的能力中心。目前,华为在全球有26个能力中心,且大部分位于欧洲,包括伦敦的全球财务风险控制中心、匈牙利的物流中心、意大利的微波中心、德国的工程能力中心,等等。
能力中心建设与华为的人才观有密切关系,即努力共享全球人才,而不仅仅是据为已有,人才既有流动的,更是共享的。华为重视人才,起初尝试过将人才集中到华为总部,但很快发现效果不好。能力中心建立后,华为加大了海外业务本土化力度,将聘请的外籍员工安排到离家较近的中心上班,如果不适应某个能力中心,还可以就近安排到其他地区。截至今天,在全球的17万多名员工中,非中国籍员工约3万多人,海外本地化率约为75%。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就是充分的本土化,把了解情况的当地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让他们忠诚于自己的岗位和职位,而不是要他们忠诚于提拔他们的中国高管,由此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商业生态与人文环境。
“狼性”:就要挑食,只做高端
华为手机,“是被逼出来的业务,因为当年华为卖3G网络设备,客户要求必须有终端,没有终端就不买华为的3G设备。”任正非说。2011年初,华为将整个架构调整为运营商业务、企业网业务、消费者业务三大业务板块。消费者业务即是手机。华为手机的发展思路是:手机不能只是走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路线,这条路线有可能摧毁中国20年之后的战略竞争力。
市场普遍认为,现在的华为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低价路线已经不能够为华为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扩张,反而会降低华为的利润。不过,在手机业务上由低端向高端的转轨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于华为这样一家从给运营商做定制手机起步的企业而言。
华为手机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其专注于做高端手机的执着,“是狼就要挑食,不是什么都吃”。华为坚持做高端的具体原因:
1、高端市场利润高。在价格战硝烟还未散去的手机市场中,低端机可以走量却不能为厂商带来多少利润,只做中高端机的苹果占据了全球手机行业91%的利润,而三星也获得了超过全球手机行业利润的14%,苹果和三星的利润一共加起来得有105%,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其他手机制造商要么未能实现盈利,要么在主动赔钱。
2、企业品牌形象的需要。如果一味地推出低端产品,那么在大众眼里你的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终将是一个低端品牌,无法在更多的领域里为自己带来价值。
3、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需要。笔者咨询过华为的高管,为什么华为只做高端智能手机,他们的回答是:“如果华为什么都做,就成为下一家诺基亚了。”华为在努力避免“诺基亚式”的悲剧:低端机销量远超高端机,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当年,当诺基亚手机成为低端机的代名词时,这样的品牌定位就开始排挤高端客户,最后“灰溜溜”地离开中国市场。
因此,华为进军高端市场算是顺势而为,赢取市场的同时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成就华为“高大上”的印象,甚至开始展现华为的“商业美学”。2015年,华为手机不仅出货量首次突破1亿台,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三家智能机年发货量过亿的厂商,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华为还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亿台华为手机立起来的累积高度,相当于1175座珠穆朗玛峰。
大道至简,能够做高端,还得是“质量与技术决胜”。为此,企业要舍得花钱,更要会花钱。在科技行业,如果想要走在行业的最前端,就要有足够的研发费作支撑,华为2015年的研发投入费用是1000亿元(收入约3900亿人民币),折合约154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作为对比,苹果2015财年收入2330亿美元,实际投入研发的费用为81.5亿美元,谷歌收入650亿美元,投入研发费用99亿美元,高通收入253亿美元,投入研发费用55.6亿美元。
总之,华为是一家奉行“狼文化”的企业,华为始终需要专注,需要对主业的顽固“撕咬”。华为不仅提供产品与服务,也在共享文化与理念。企业文化的衡量指标,就是看企业能不能“激发出一种与人分享的冲动”。对中国人而言,对处于巅峰、或吃力爬坡、或处于逆境的企业要有成熟与包容的态度,不要“造神”、“捧杀”,也不要“诋毁”、“踩杀”。今天,华为过度高调的“低调”,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就是为了确保企业能够基业长青。不是企业非得积极表态要对接“一带一路”,才是所谓的“一带一路”企业,其实只要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专注于全球化和品牌价值建设,能够赢得口碑和尊重,就是“一带一路”真正需要的企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