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让资源有今生,也有来世(记者观察)

2015年08月12日04: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①:英国伦敦温布尔登市场举行“车库摆摊大甩卖”,许多二手货都在这里出售。
  人民视觉
  图②:日本兵库县的松下环保技术中心里,工人们正在工作。松下环保技术中心从商品中回收资源,资源重新利用后,变身为新的商品,实现了垃圾的零排放。
  人民视觉
  图③:德国DSD公司定期收集居民区黄色垃圾桶(袋)内带有“绿点”标志的垃圾。
  德国DSD公司供图
  图④:英国艺术家简·珀金斯能够利用很多常人眼中不起眼的东西,例如首饰、纽扣、玩具等进行创作。她还能把垃圾回收再利用,做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例如爱因斯坦画像、《蒙娜丽莎》等名作。
  人民视觉

  德国 垃圾分类超严格

  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自上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对生活垃圾进行严格分类成为展示德国人严谨细致特征的标志性案例。记者第一次到德国时,入住不久就被房屋管理员带到小区内五颜六色的垃圾桶面前,接受了一番“垃圾分类教育”。

  “棕色桶存放有机垃圾,蓝色桶存放废纸,黑色桶存放厨余垃圾,黄色桶存放……”正当记者在小本上埋头记录时,房屋管理员突然停顿下来,指着黄色垃圾桶上的绿色圆形标志说:“黄色桶存放废弃包装,但切记,只有带有这个‘绿点’标志的包装才能放进来。”

  房管员的提醒不无道理,记者后来感受过这个小“绿点”的大脾气。曾有一位邻居把没有“绿点”标志的包装也统统扔到了黄色垃圾桶里。环卫工人收垃圾时发现了这一状况,拒绝清空垃圾,还给房管员写了一封警告信,表示如果不改善情况,就要调高这个街区的垃圾清理费。恼怒的房管员把包括记者在内的几个“作案嫌疑人”叫到一起挨个教育排查的情景,至今想起都心悸。

  这个小“绿点”,其实是两个不同深浅的绿色箭头首尾相连组成的圆形标志,也是德国双向回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DSD公司)特有的标志。原来,1991年,德国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厂家和分销商对其产品包装全面负责,包括负责回收废弃包装、再利用或再循环其有效部分。根据该条例,企业必须对产品包装进行回收利用,完成规定限额并出示证明。几乎在同一时期,DSD公司应运而生,正好避免了各制造商、分销商和包装商重复建立废弃包装回收利用机制。

  DSD公司是由制造商、包装商、分销商和垃圾回收部门多方投资成立的专业回收中介公司。它在市场上建立起统一的回收系统,组织垃圾收运者集中回收消费者丢弃的废弃包装,分类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使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一收一送,“双向回收系统”因此得名。

  商品包装上的“绿点”是参与DSD公司回收的标志。根据包装的材料、重量、容积等特点,企业支付相应年费,就可以享受DSD公司的回收服务。DSD公司新闻发言人诺贝特·福尔告诉记者,该公司的股东和参与企业已经覆盖欧洲28个国家,平均每年回收4600亿个废弃包装,既提高了回收利用效率,又减少了企业成本。自1990年成立以来, DSD公司已经回收再利用了近1亿吨垃圾。

  事实上,DSD公司能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专业回收废弃包装、分拣加工后为再生产提供原材料的机构,与德国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分不开。

  德国是第一个将循环经济概念纳入法律的国家,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因此又被称作“垃圾经济”。上世纪70年代末,德国有5万多个垃圾堆放场,垃圾沥滤液对周边的土壤和地下水都造成了严重污染。人们开始倡导“今天的垃圾将是明天的资源”,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强制规范对废弃物的处理。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更是奠定了德国循环经济体系的核心。如今,包括DSD公司在内,德国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创造410亿欧元,生产行业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为50%。

  德国联邦环境局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2年间,德国垃圾排量减少了18%。这一结果也离不开消费者的自觉努力。近年来,推崇“零包装”购物的连锁超市和商店,在德国悄然盛行。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近80%认为,为环保做贡献对个人来说很重要,77%的受访者强调,即使处于经济危机下,也要坚持完成环保目标。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