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2004年12月29日拍摄的海啸袭击后的印度尼西亚亚齐特区首府班达亚齐的一条街道(左图);2014年11月27日拍摄的班达亚齐的同一地点(右图)。 |
扫描二维码 |
12月26日清晨,连下一周雨的班达亚齐终于放晴。除了人头攒动的中心广场,这个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最北部的小城市似乎仍在睡梦之中,直到一阵缓慢忧伤的歌声响起,惊起一群飞鸟。这是为10年前印度洋海啸死难者唱响的安魂曲。
2004年12月26日清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发生9.1级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殃及东南亚和南亚多个国家,造成20多万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其中,印尼亚齐特区灾情最为严重,近13万人遇难、9万人失踪、超过50万人流离失所。中心广场屏幕上展现一幕幕灾难图景,人们莫不低头敛容,时而带有低低的抽泣声。
从25日起,政府在亚齐特区首府班达亚齐举行持续4天的海啸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包括追思大会、海啸摄影展、纪录片展映、文艺晚会及10公里跑。“今年纪念主题是‘反思、感谢、觉醒’。”亚齐特区文化与旅游厅官员利亚迪告诉本报记者:“谢谢所有对亚齐伸出援手的人。我们想让大家看到一个重生的亚齐,虽然还面临不少棘手的问题,却已经重新焕发生机。”
创伤
悲惨记忆刻骨铭心
时隔多年,亲历者们对海啸惨剧刻骨铭心。当15岁的蒂拉回忆起10年前的那场灾难时,会说话的大眼睛闭了一下,再睁开时已是噙满泪花。“那是星期天的早上,上一秒我们还在餐厅吃饭,下一秒就天摇地动,”蒂拉说,“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被爸爸拽着跑进了家旁边的清真寺,一切都发生得太快,海水汹涌而至,我和家人逃上清真寺二楼得救,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友娜迪亚被巨浪卷走。”
小学校长莫哈迈德说,裹挟着黄沙的海浪滚滚而至,扫平房屋时发出的声音如同炸弹爆炸。年轻的生意人哈迪曾被巨浪卷走,幸运的是爬上了一棵棕榈树才死里逃生,他告诉本报记者,自己不止一次从噩梦中惊醒:“我梦见海水灌进我身体里,醒来的时候嘴里好像还有泥水的腥臭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种味道。”
让幸存者们心痛的还有他们满目疮痍的家园:3层楼高的巨浪以接近民航飞机的速度冲上陆地,距离海岸6公里以内的混凝土建筑应声倒下。亚齐海啸摧毁14万座民宅、3000余所学校,仅班达亚齐就有1/3的面积被夷为废墟,至今仍能在市中心看到被海浪抛上房顶的渔船。
亚齐人决定永远记住海啸带来的伤痛,海边的废墟被悉心保留,和旁边崭新的小楼、青翠的树林形成鲜明对比。屋顶的渔船被细致地固定,市中心的海啸博物馆外四处陈列着汽车、直升机残骸,悼念室中死难者的名字刻满墙面,一直延伸到穹顶。海啸纪念日当天,博物馆内摩肩接踵,人们在一张张照片前驻足留影,“博物馆是对历史的铭记,”前来参观的大学生斯拉米对本报记者说,“为了更勇敢地前行,我们需要它来提醒。”
友谊
国际社会伸出援手
印度洋海啸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对亚齐的救援行动,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时间深入重灾区救死扶伤,印尼友人纷纷为“中国真情”竖起大拇指:“伟大的国家!”
建在班达亚齐城外半山腰的“中国—印尼友谊村”由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募资,2007年投入使用,村子里排列着600多套红顶黄墙的小平房,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琳达的两个孩子都在学校接受免费教育,她说自从住进友谊村,不再觉得害怕了,感谢中国帮她重建家园。
据亚齐重建署统计,为亚齐提供的72亿美元人道主义援助中多达2/3来自国际社会,来自133个国家的1000多个组织前往灾区帮助救援及重建工作。“地震的废墟简直变成了联合国,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当然还有中国人,”司机萨利姆感激地看了记者一眼,“好多人一住就是好几年,这些让我们特别感动。”
一路上,萨利姆不断指着沿途风景介绍说:这条大路通向班达亚齐,我们叫它“美国路”;这是“阿曼清真寺”;从那座山往上,就到“中国村”了……萨利姆说,外国友人的援助给亚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现在亚齐的孩子能在抗震能力达到国际标准的教室上课,常走的乡间小路宽阔了许多。“孩子们需要记得,是谁帮他们过上了现在的生活,”萨利姆动情地说道。
重建
复苏程度超乎想象
被痛苦的泪水浇湿,又被辛勤的汗水浸透,这片曾经千疮百孔的土地如今重焕生机。“亚齐的复苏程度超乎想象,”亚齐重建署前署长昆托诺说,无论是人口、基建还是经济,都远远超过了灾害前,“国内生产总值比10年前翻番,贫困人口几乎减半,受小学教育的民众是受灾前的10倍,人们对故乡的未来更有期待。”
对亚齐人而言,一度被灾难折磨的生活早已重新开始。法扎雅永远不会忘记10年前痛失父母和爱人的早晨,也不会忘记灾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抑郁和无望,但在援建人员的开导和帮助下,她勇敢地走出阴影,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特产生产商,还雇佣了数十名有同样遭遇的女性。
初到班达亚齐的人很难不被随处可见的逃生路线指示牌和扁平厚重的避难楼所吸引,这种混凝土建筑往往在3层以上,抗震等级高,平坦的屋顶和篮球场面积相似,发生灾情时可容上千人避难。“这是海啸之后亚齐政府的重点项目,”利亚迪说,“多一座避难楼,多一块指示牌,可能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意识到,希望之光无法掩盖亚齐面临的种种问题。曾参与援建的志愿者安东认为,亚齐的最大隐患是仍未树立起足够的忧患意识,“学者们说大规模的海啸600年一次,但这不意味着人们能安安稳稳地过600年。每年都有好几次海啸预警演习,但真正在避难楼里集合的只有寥寥百人,”安东对本报记者说,海啸是天灾,但防灾知识的缺乏往往导致更可怕的人祸。
饱受冲突、灾害双重摧残的亚齐因为底子薄,至今仍是印尼最欠发达地区之一。“政府如何向外界推销亚齐、帮它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那些始终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都是挑战所在,”安东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10周年纪念不是骄傲自满的时候,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本报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12月26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27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