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制度性困境让火车淡出(环球走笔)

李  强

2014年12月12日03: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你坐过火车吗?”在周末的一次餐会上,我问墨西哥朋友托尼娅。

  “从来没有,墨西哥人都开车的。”

  托尼娅快30岁了,此前只在伦敦见过火车。在首都墨西哥城,对今天的墨西哥乃至整个拉美的居民来说,乘坐火车出行都是新鲜甚至稀奇的体验。

  1838年,拉美第一条铁路在古巴诞生;1857年,阿根廷迎来第一列火车;1873年,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在墨西哥拉响……到1889年,巴西铁路总里程接近上万公里,而在同一时期,远在东方的慈禧太后才刚刚转变对火车的敌视立场,批准成立铁路公司。

  事实上,比中国更早接触欧美工业文明的拉丁美洲,曾经拥有相当完备的铁路网络,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上世纪70年代,美国旅行作家保罗·索鲁从马萨诸塞州出发,一路转乘火车南下,最终抵达阿根廷边陲小镇埃斯克尔,《老巴塔哥尼亚快车》随之问世。

  如果今天想重走他的旅途,恐怕就只能在美墨边境的拉雷多止步了——从那里出发前往墨西哥城的“阿兹特克之鹰”号列车,已经停运近20年。在墨西哥这个拥有2.6万公里铁路总里程的拉美大国,目前只有55节客运车厢运行在两条观光线路上。

  继续向南,小国危地马拉近千公里的铁路线,已经被当地人拆去卖了废铁;国土面积851万多平方公里的巴西,铁路里程不及中国的1/4,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两大城市之间没有铁路客运;至于拉美国家中铁路最发达的阿根廷,铁轨上运行着20世纪60年代产的二手列车,年久失修问题严重。

  曾经繁荣的拉美客运铁路,终结于上世纪末的私有化改革。对商人来说,火车用来运货更赚钱,客运除了少数尚能盈利的市郊铁路,几乎全部停运。乘客要么多花钱去坐飞机,要么忍受拥堵的大巴。

  私有化的初衷是破除低效亏损的国营模式,这在最初发挥了效用:服务提升了,列车准点了,赤字减少了。然而所有制的变更并不能延缓设备的老化——问题是,更新换代所需的巨额投资不是私营业主能承担的。

  铁路作为国家的经济动脉,其承载的意义远不止自身盈亏。在巴西,由于物流设施的不足,把大豆从内陆产区运到圣保罗港装船,与货轮起锚直至抵达中国所花的时间一样。物流缺陷不但造成农产品成本飙升,还让巴西每年损失100亿美元以上。

  虽然问题显而易见,但政府难以说服私营业主放弃盈利去投资基础设施,面对来自航空、公路等其他利益集团的游说和阻挠,更加进退维谷。于是,里约热内卢到圣保罗的高铁项目,讨论了6年还是没有下文。

  这不由让人慨叹,带有局限性的改革导致的制度性困境,疏远的不仅是保罗·索鲁笔下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更是再度改革、打破僵局的机会。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12日 21 版)
分享到:
(责编:耿聪、袁勃)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