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苏俊与青海省玉树结古镇寄宿制学校受助春蕾生合影。
空军政治部办公室群众工作处正团职副处长苏俊,在负责“蓝天春蕾计划”组织协调工作6年中,个人主动捐资10万余元资助7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称赞,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政工干部的宗旨意识和道德情操,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空军首长近日作出批示,号召空军官兵向苏俊同志学习。
这是一种超越地域的爱;
这是一种超越民族的爱;
这是一种超越血缘的爱;
这是一种超越亲情的爱。
这位秉持蘸满爱心之笔,倾情抒写世间大爱者,既不是叱咤风云的蓝天勇士,也不是高点击率的网络红人,而是我们身边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机关干部——时任空军政治部办公室群众工作处正团职副处长、空军优秀共产党员苏俊。
苏俊调入空军机关分管“蓝天春蕾计划”组织协调工作的6年,是把本职工作岗位当成释爱助人的有力平台,既当“蓝天春蕾计划”的组织者,又做捐资助学的积极参与者的6年,是在为15所蓝天春蕾学校奔波选址、数十次深入贫困女童家中走访、累计捐资10万余元,资助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和汉族7名学生实现求学梦想的6年,也是帮助教育引导孩子们励志向上、自食其力、滋养爱心、回报社会的6年。
如果没有全国妇联工作人员的偶然“泄密”,如果没有空政机关年中广泛开展的谈心交心活动,我们或许要等更久、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苏俊这位默默无闻的“邻座同事”、沉静如水的“邻家弟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一
眼前的苏俊,算不上“高大全”,排不上“白富帅”,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湘西男人的耿直、西北汉子的淳朴、机关干部的缜密,加上过早生出的丝丝白发、功底深厚的隽秀行书和不太善于口头辞令的沉稳内敛,令人印象深刻。
写一个质朴释爱的人,就应用同样的方式,抛弃繁琐的“起承转合”,按照时空的自然演进,客观寻找爱的源头,真实叙述爱的释放,深入挖掘爱的延伸,升华拓展爱的内涵。
大山之子有抱负。42年前,苏俊出生于湘西革命老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就读于革命先辈向警予捐资建造的、以向警予名字命名的学校,看着向警予的雕塑、听着向警予的故事长大。向警予的光辉形象,成为苏俊走出大山、眷恋大山、回馈大山的精神源头。
戈壁军营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成为苏俊的第二故乡。23年前,苏俊从湘西革命老区参军来到空军某试训基地,在西北戈壁艰苦环境中摸爬滚打,从指导员、教导员,到团师军三级政治机关干事,16年中释放的战友情、同志爱,不知温暖了多少官兵的心。从烧锅炉的老士官,到掏下水道的老职工;从同年入伍的基层干部,到一批批补入戈壁的年轻人……打开手机,苏俊的“朋友圈”里多是些部队基层官兵,一条条节日的祝福短信,一件件托付交办的琐碎事项,从购物求药到转车订票,从接站送站到挑选学校……不管大事小情,苏俊都是有求必应,乐呵呵去办,宁肯自己为难,也不让战友失望。
偶然之中有必然。1998年5月,汽车连士官贺德胜突然找到苏俊,说家中老母亲生病急需用钱。苏俊明明知道几天后对象就要来队结婚,也急等着用钱,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存折里仅有的3000元钱全部取出来,催贺德胜赶紧给老人寄回去。自己只好借了500元钱,简单购置一些床上用品,买了几斤糖果,凑合着把婚礼办了。虽说岳母和妻子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乐意,但却成了日后妻子数落丈夫的长久话题,至今难以释怀。每当妻子提起这件事儿,苏俊自知理亏,就发誓今后一定要补办一个像样的婚礼云云,妻子明知是哄人,但数落也就结束了。
2000年春的一天,江苏籍电工班长董雷,由于从山西异地入伍,退伍安置遇到了麻烦,赌钱成瘾的父亲又把房子卖了,董雷回去没处落脚,一气之下动手打了父亲。眼看住所、户口、工作样样都没着落,急得这个当年在训练场上虎虎生风的刚强硬汉在电话里直哭。苏俊感到问题严重,虽说董雷已经退伍,但也不能见难不帮,撒手不管。他情理交融地开导董雷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手打老人,中国人要讲孝道。同时托人帮助董雷找房子、找工作,依据相关政策咨询落实户口事宜……
战友情深,真爱无言。作为带兵人的苏俊,视基层官兵为兄弟姐妹,倾情呵护;基层官兵也始终忘不了苏俊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大哥。令苏俊至今感慨不已的,不是什么烟酒糖茶土特产,而是一次既平常又特殊的拥抱。那是苏俊离开连队若干年后回去蹲点。临走时,苏俊突然接到当年的老搭档刘乾兵打来的电话,说一定要见一面!苏俊以为有重要事情面谈,就告诉司机把火熄了,等着。苏俊忘不了,当年和老刘一起搭班子,俩人不论是工作上的事还是私人的事,每次遇到难事,都要和对方商量,久而久之已成默契。但这次令苏俊没想到的是,老刘跑十几里路,大老远赶过来不为别的,只是求得俩人一个默不作声的心贴心的拥抱……
众立无言。送站的“勇士”越野车迟迟没有开动。望着老搭档刘乾兵远去的背影,苏俊哽咽着告诉司机,再等等,再等等……
二
行为科学原理证明,人的品行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的特点。2008年底,苏俊被择优选调到空军政治部工作。
人到机关,风格没变,爱心不减。分管“蓝天春蕾计划”组织协调工作,客观上给苏俊释爱助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空间。他在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遗余力用自己的一颗无私爱心服务部队官兵,温暖着人民群众的心。
苏俊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家里日常开销也少不了。妻子丁艳丽随军后多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还要在营区之外租房子住。直到近两年才通过考试,找到一份社区服务工作。儿子正在读中学,开支不小。夫妻双方的4位老人也都上了年纪,虽说苏俊家中还有两个兄弟可以替自己尽一份孝心,但深谙孝道的苏俊觉得不能甩手不管,赡养老人是作为儿女天经地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妻子的父母远在西北戈壁,平时就照顾不上,如果再不从经济上尽一份责任,就更说不过去了。这样算下来,每到月底,夫妻俩的全部收入加到一起也就所剩无几。
“当然,这也要看跟谁比。想想那些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咱这种生活水平也该称得上是天堂了。”苏俊时不时地跟妻子聊起每次组织实施“蓝天春蕾计划”过程中心灵深处受到的冲击,趁机感染说服妻子。但还不肯随随便便地把藏在心里的那个秘密说出来。
那是2009年夏季的一天,苏俊以空军“蓝天春蕾计划”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了全国妇联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春蕾计划”20周年回访活动。
祖国边陲,碧空如洗,雏燕思飞。然而,自然条件的局限,家庭亲人的变故,家长身体的残疾,经济来源的掣肘,就像压在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少年身上的大山,特别是女孩子,求学之路就更加艰难。她们摆脱封建落后习俗枷锁羁绊的渴望,成为全国妇联20年来坚持不懈实施“春蕾计划”的美好初衷,也是作为“春蕾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蓝天春蕾计划”的初衷。作为一名为这样一个美好计划而工作的军人,苏俊在与贫困地区学生和家长零距离接触、心贴心交流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对上学的渴望、家长们交不起学费的窘迫,心中那块柔软的地方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仿佛看到那些在大山深处渴望求学的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在湘西苦苦求学的自己。本能的善心得到自然的释放:苏俊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2000元钱,塞到一位正在为女儿上不起大学发愁的维吾尔族单亲母亲的手中,并保证一直资助其女儿艾米旦·加拉力克到大学毕业。
艾米旦·加拉力克从小失去父亲,娘儿俩生活全靠母亲给别人缝制衣服、打零工维持。屋漏偏遇连阴雨。后来,母亲又被大卡车撞成重伤,必须到大医院做手术,急需医疗费用,使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苏俊马上委托当地战友,帮助联系乌鲁木齐最好的医院,协调过硬的医生负责手术,还及时寄去一笔医疗费,这是后话。
所有这些,苏俊一直都没有声张,他觉得,一名机关干部做这点事,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这也符合他的性格特点。当然,他也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家中财务大权虽然由自己掌管,但一般情况下,家里千元以上支出都要与妻子通个气,结婚多年以来已经达成了这样的默契。这次捐资助学,他也想早点告诉妻子,求得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这种“先斩后奏”的行为方式,多少还是让他觉得有些不那么理直气壮。所以一拖再拖,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说出来。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艾米旦·加拉力克大专毕业了。一天,苏俊家里突然收到了一张600元汇款单。令妻子丁艳丽不解的是,收款人写的是苏俊,可汇款人既不是苏俊的两个兄弟,也不是家里其他的亲戚朋友,而是一个似乎是少数民族的名字;地址既不是苏俊的老家湖南,也不是自己的老家甘肃,而是“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工厂”……直到丁艳丽读到汇款附言,才解除疑团:“苏叔叔,我是艾米旦·加拉力克,今年已毕业,在县城找到了工作,有了收入,今寄600元报答您多年的资助,以后还要分批寄……”
苏俊下班到家,见状,感觉时机来临,就干脆来了个“竹筒子倒豆”,一五一十,如实道来。结果是:妻子既没有数落,也没有埋怨,晚饭的餐桌上还多了两个菜……
边吃边聊。两人不约而同提出把艾米旦·加拉力克的600元钱寄回去,并附言“今后不要再提还钱的事,照顾好母亲,料理好生活,应对好人生……”
妻子的理解支持,更增添了苏俊帮扶贫困学生的勇气和信心。2011年9月,苏俊在出席新疆察布查尔县“八一爱民学校”竣工仪式时,了解到小学一年级学生依曼古力的父亲身有残疾,母亲患有重度肺炎和支气管炎,生活十分困难,依曼古力面临辍学。苏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与学校校长吴宗曙联系,求得校方的关照;同时,自己承诺每年资助依曼古力1200元,帮助依曼古力完成小学学业,并愿资助其继续接受教育,直至大学毕业。看到自己继续上学的梦想得以实现,瘦小的依曼古力扑到这位解放军叔叔膝下失声痛哭……
三
思想的逐级升华,源于实践的步步深入。随着“蓝天春蕾计划”的推进,以及个人捐资助学经验的积累,苏俊认为,面对辍学原因多元化的现实,也必须多元化应对才能奏效。也就是不但要用资助的形式帮助具有求学渴望的孩子实现梦想,而且还要发挥教育启发引导的作用,鼓励帮助那些自愿放弃学业的孩子重新点燃求学成才的渴望,回到学校继续读书。河北滦县第一中学学生许巧红是个勤奋懂事的好孩子,首次高考成绩不理想,考虑到自己家庭条件比较差,不想长期拖累家长,产生了放弃学业、外出打工的念头。苏俊觉得太可惜,连续通过写信等多种途径鼓励她积极复习再次应考,用知识、能力和毅力改变命运。许巧红在苏俊的支持鼓励下咬紧牙关复读一年,如愿考取她心仪已久的河北大学。
青海玉树小学六年级学生才仁巴毛,三岁丧父,四岁丧母,玉树地震后一直与姑姑住在临时安置帐篷内。2013年10月,苏俊得知才仁巴毛放学后还要放羊、采虫草、干农活,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就一边打电话委托卓玛老师给她补课,一边联系空司“模范话务连”官兵与她结对,定期邮寄学习资料和用品。才仁巴毛今年以优异成绩小学毕业,苏俊又在忙着帮她联系玉树藏族自治州最好的中学……
在推进“蓝天春蕾计划”工作中越来越得心应手的苏俊,个人帮扶贫困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这时的苏俊想得更多的是,塑造人格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只有热爱祖国、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身处“蓝天春蕾计划”工作第一线,苏俊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帮扶孩子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上的灌输、人格上的引领,培养她们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爱心。苏俊充分利用每一次到蓝天春蕾学校选址、评估、回访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们传递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本色,特别是对新疆、西藏蓝天春蕾班的孩子,积极宣传正确的民族观,引导她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每次蓝天春蕾学校师生来北京,他都带她们观看升国旗仪式,参观航空博物馆,与部队官兵一起联欢,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培养爱国情怀。
四
官兵的认可是最大的褒奖。苏俊默默捐资助学,引导帮助贫困学生健康成长的事迹在机关传开后,了解他的人都觉得顺理成章。机关的同志亲身感受到,苏俊不但工作上有“两把刷子”,是处长的得力助手和处里的业务骨干,而且对部队官兵也是有求必应。即使是本处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干部,遇到看病、办证、开具证明等麻烦事找到单位,他同样不厌其烦地积极主动帮助解决,从不敷衍。有时为了协调医院给老干部看病,他一次次打电话、发短信,联系催促,不落到实处不撒手。同时,大家都觉得他处事低调,不事张扬。有成绩不吭声,有困难也不吭声。当年机关分配公寓房,他发现自己的条件与分房方案中划定的调入机关的时限相差20天,就一声没吭,又静静地等待下一次分房,这一等就是4年,直到以硬邦邦的条件排在榜首时,才按部就班地领取房子钥匙。
苏俊的同事们认为,他有“两个明显反差”:一个是工作上高标准和生活上低标准的反差。苏俊干工作精益求精,从不马虎。细心的人会发现,苏俊办公室椅子的扶手上有一条几乎从来没有晾干过的毛巾,这是他每次拟公文、推材料、加班工作时,用凉水给头部降温、醒脑的特殊工具。有时写材料为了选择一个最准确的词汇,他甚至要用毛巾沾凉水擦好几次脸。但苏俊在生活中打的却是“底限牌”,吃不讲究档次,穿不追求名牌。一件T恤衫穿了好多年。另一个是对自己抠门和对他人大方的反差。苏俊平时为自己花钱特别仔细,但对他人则从不吝惜,平均每年节省出两万多元用于捐资助学。
走进苏俊的家,两室一厅的公寓房中,最显眼的要数书柜了。最多的书是历史和文学类,从《史记》《唐诗》《宋词》,到鲁迅、矛盾、巴金,从散文、杂文、人物传记,到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用苏俊的话概括说:读书是一种享受,它让你有做人的底气;助人是一种快乐,它让你感受到存在的价值……
苏俊从没想过要当典型,接受采访也不“顺杆爬”,有就说是,没有就说不,你复述错了他还给你纠正。这就是笔者眼中的苏俊,一个真实的、大爱助人的普通人。因工作调整,苏俊已于2014年 月调至空军政治部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工作。
(空军政治部办公室群众工作处原副处长苏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