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1月11日电 (记者姜泓冰)国际上第一个战时平民救护的难民区出现在1937年的上海,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法国神父饶家驹在上海首创的这一保护平民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二战后修订《日内瓦公约》并加入战时平民保护的相关条款,其影响深远——这样一位中国百姓患难中的国际友人和人道主义者,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或知道?
中法友好年项目“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11日8日至9日在上海举办。该会由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市历史学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德国海德堡拉贝交流中心、在华法侨历史协会上海委员会等大力支持。来自法国、德国、美国、荷兰和中国各地的学者9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国际红十字会专家理查德·德加涅做了《饶家驹区及其对<日内瓦公约>的影响》、《饶家驹与安全区——战时上海难民》的作者、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阮玛霞做《饶家驹难民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做《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饶家驹》等报告。大会还邀请上海战时难民代表86岁的王晓梅老人讲述难民区的亲身体验,放映上海音像资料馆制作的《饶家驹与战时难民保护》历史纪录片,观看饶家驹与难民救助的展览,代表们实地参观了位于人民路和方浜中路之间的南市难民区旧址,画家桑麟康先生捐赠了《大爱无疆——饶家驹救助平民》新作。
法国神父饶家驹(Robert Charles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1878-1946)是中国人民患难之交的国际友人。1937年11月,饶家驹以他的博爱、坚韧、独创与责任心,在上海方浜中路、民国路(今人民路)内创立战时平民救护的难民区——饶家驹区,延续至1940年6月,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此后又在广州、汉口等地设立安全区,救援中国难民,贡献卓著;二战结束后他又赴德国救济难民,并因劳累过度而逝世,堪称一位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者及法德和解的先行者。由他所首创的保护平民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修订《日内瓦公约》并加入战时平民保护的相关条款,其影响深远而知者寥寥。
为纪念饶家驹在上海创立南市难民区的壮举,颂扬他热爱和平、憎恨战争的博大胸怀,与会学者们倡议:在原南市难民区旧址建立纪念碑和饶家驹先生纪念像,尽可能地保护难民区原来的建筑,保存城市的文脉,同时加强研究,将这一事例写入教科书和其他书籍,争取在原南市难民区区域内,建立纪念馆,长期固定展览,广为宣传。
据介绍,饶家驹1913年到上海,先后在徐汇公学、震旦大学任教,曾担任虹口圣心堂、伯多禄天主堂神父及万国商团随军神甫,积极从事各种慈善活动。1937年11月建立南市难民区,庇护了30多万的中国难民。1940年返回法国,1946年在德国柏林去世,享年68岁。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大量难民涌入租界避难,法租界当局设铁栅栏、铁丝网阻隔,使大量难民滞留在民国路(今人民路)一带。为救助这些难民,饶家驹神父设法与中日双方交涉,说服双方同意划定一片仅供难民居住的区域。在该区域内的难民生活不受任何形式的军事活动的威胁。难民区内内部划分为9个区,设立了大量的收容所,建立了难民医院、产妇医院、灾童医院、残老院等。时人称为“饶家驹区”。饶当时被称为“难民之父”、“人道的战士”、“中国之友”。这个“上海模式”很快推广到南京、汉口、广州、法国、德国,在1949年修订的《日内瓦公约》中,上海的“饶家驹区”作为第一个成功的样板而载入国际人道法,成为饶家驹留给世界的不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