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见到美人鱼吗?
潜到海底。
在那里,海水甚至已不是蓝色。
蓝色成为了回忆。
你漂浮在寂静中。
呆着。
要下定决心愿为她们而死。
只有这样她们才会出现,
才会出来见你,判断你对她们的爱有多深。
如果,
爱为真。
爱为纯。
她们就会和你在一起。
永远的带你离去。
在雨声淅沥的夜晚,我独自看完了《碧海蓝天》这部电影,由著名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为我们讲述一个深蓝色的故事。
热爱大海的杰克,一直想与大海为伍,即使在他年少时父亲在一次潜水意外中被大海吞噬,但他对大海的爱还是一如初衷。这一切在杰克爱上了乔汉娜之后都变得无法掌控。他六神无主地彷徨在选择大海还是爱情的路上。恩佐虽同样精于潜水,但他所迷恋的却是天赋带给自己的成就感与名誉。两个孩子之间的友谊其实更多的是建立在竞争之上。成年后的杰克与恩佐各奔东西,然而命运的纽带却似乎总将他们系在一起。一次挑战潜水极限的比赛让他们再次重逢,生命与海洋之间的精彩对话就此开。恩佐找到杰克,劝说他参加潜水冠军大赛时,杰克答应了,在比赛中成绩突出勇夺冠军,并且得到了乔安娜的爱。两人打得火热,杰克却意识到他放不下,离不开大海。杰克的生活似乎变得无法掌握,杰克六神无主地旁徨在大海与乔汉娜的抉择中。意外发生了。好友恩佐在潜水中不幸丧生,杰克把恩佐的尸首放入大海当中,杰克的心中非常迷乱,他觉得自己不再属于人类社会,只想潜进深海,像海豚一样陪伴大海一生。尽管传来了乔安娜怀孕的消息,杰克深情的看了看爱人,转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很难说清楚这部影片到底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友谊?爱情?人与自然?恐怕这些词语都不能简单地概括它的主题。法国电影经常给人细腻而又忧郁的感觉,影片中,希腊的白色建筑,秘鲁的冰川,西西里绵长的海岸线,爱琴海的阳光,都包裹在深蓝的海水与天空中慢慢摇曳。恩佐不断刷新着自己的潜水记录,却每每被雅克轻易击败。胜利后的恩佐像个运动员一样举起手臂欢呼,胜利后的雅克却只是腼腆地笑笑,而他的快乐并不是赢得比赛,而是能在那深不见底的世界遇见心中的美人鱼。潜水,对恩佐来说是不断的挑战与冒险,还有获得生存的方式;对雅克来说,潜水是所有的快乐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好像鱼儿需要水一样。杰克在潜水以及与海豚交流的方面确实是个天才,天才到仿佛不是来自人类社会,然而他也是孤独的,即便有朋友和爱人,最后他仍选择离开人类社会。吕克·贝松的作品里经常出现的一种人物就是与现实对抗的孤胆英雄,这也许也是他内心的真挚的呼唤吧。这让我想到了《海上钢琴师》: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也开始爱,爱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看完这样的影片,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恍惚感,心中充满强烈的无处排解的情愫和孤独。最近有一台热播的节目,叫《最强大脑》,里面展示了隐藏于草根阶层中的音乐、体育、记忆等领域的高手,里面各种技能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一名有语言障碍,“中度脑残”的智障青年用十几位数的心算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数学水平,然而他的天才却差点埋没在年幼时人们的嘲笑中。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才,然而现在越来越多人觉得活着十分艰难,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还不如归隐于世,采菊东篱下。于是我们总觉得人与人的链条变得脆弱,轻易可破。《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谈到他对登山魅力的理解,就是“突破生物圈”。可是,人为什么要追求这种突破?在8000米的高空和200米深的海底,有什么这么吸引他们?我曾经在网上看过最触动我的答案是:在这两个地方,稀薄的空气和致密的海水把一个人完全隔绝。陆地上可以依赖的群体不存在了,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爱情,亲情,友情,利益,统统被自然斩断,只余下无涯的孤独。人类害怕孤独,在潜意识里,回归母体才是最美好的状态。在法语中,“大海”与“母亲”谐音。悬于深海就会找到子宫中的感觉:温暖,无忧无虑,无穷的未知和无尽的可能,是一片天真烂漫的混沌,无我,无他。当海水隔绝了一切外界的牵绊,单独的个体在绝对的孤独中重新归于混沌。在混沌中,人与自然母亲不再是互相分离的个体,自然接纳了你,你回到了孕育这个星球的起源,成为了这个星球永恒的一个部分。我们追求着各种极限和突破,却最终要回归自然,这可能也是这个影片想告诉我们的吧。
这部影片里不完满的爱情却令我折服。乔安娜与杰克在秘鲁的冰湖上一见钟情,她们的相处充满着法国式的浪漫,风雪中递过来的咖啡,精巧的海豚玩具,杰克长长的睫毛下深邃的眼睛以及两个人长久无声的凝望。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乔安娜拿着杰克的心跳记录将纸条温柔地环绕在脖颈的刹那,我仿佛也听见了杰克低沉而有力的心跳,还有爱情含苞待放的欣喜,这个时候会完全感叹,这就是法国人想展示的浪漫,它温柔地包裹着你,无处不在,粘稠而温暖。爱上杰克这样精灵般的男子,是幸福也是不幸。那个男子的纯洁和真挚吸引着你,他不说话,他的海豚朋友的叫声可能都比他的台词多,可是他站在那里,用晶亮的眼睛凝视着你,那一瞬间,万劫不复。然而看到他深夜在海里与海豚嬉戏的时候,你又不禁疑惑,他真的是属于人间的孩子吗,透明得随时好像会消失一般。乔安娜的勇气值得敬佩,她放弃所有抛弃一切只为奔赴他而去,奔赴一段未知的感情和一个未知的男人。即便有着诸多忐忑和不安,乔安娜仍是可以为了见他一面,欺骗公司只身闯到西西里,她举着气球与他一同跳入池水的时候,笑容比阳光还灿烂。然而她最终失声痛哭,目送爱人踏入海底。爱情就是这样,我们兀自快乐和思念,然而就像影片中那个浓妆艳抹的女子最后对乔安娜说的一样,“The end you did it alone.”多么无奈。
吕克·贝松有一句经典名言:“电影不过是一片阿司匹林。”年幼的他热爱潜水,觉得自己是一条鱼,将终生和大海作伴。但是意外的出现剥夺了他潜水的机会,他在养伤的同时找到了电影的魅力,并最终成为了电影界的杰出人物。也许是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他为法国电影带来的贡献却不止是一片阿司匹林那么简单,他给予我们的始终是来自心底的温柔。说到法国电影,我们一般都会想起艺术,创造力与细腻,冗长,缓慢的镜头,适合一个人的寂静夜晚慢慢品读,但是往往很多人不太喜欢这种模式。我对电影接触得并不多,大部分时候都是结伴到电影院看热闹的好莱坞电影,明星与特效更能成为我们抱着爆米花喝着可乐时谈论的话题。吕克·贝松这部成名作《碧海蓝天》,无需赘述它在艺术史上创造的里程碑,令我们惊异的反而是它是80年代法国电影里经济效益最好的一部。不得不感叹法国人的浪漫,真是发自骨子里的,与血液奔流。他们花两个多小时在电影院里观看一部没有仇杀,没有暴力,没有悬疑和其他所谓的亮点的文艺片,并且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所自豪。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将法国商业电影推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拍艺术电影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你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国则不同,如果一个电影艺术家要去拍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则似乎要更大的勇气。80年代中期,贝松拍摄了《碧海蓝天》等艺术电影之后,被法国评论界称为前途无限的年轻导演;90年代贝松在拍摄了《杀手莱昂》、《第五元素》之后,却受到了法国电影理论界的轻视。从《第五元素》和《圣女贞德》开始,贝松日渐游离他过去所从属的那种电影形态,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不仅在类型方式上玩尽花招,还在制作成本上不断升级,这也许就是贝松在该国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还深入人心,法国电影仍以低成本、小制作的艺术电影为核心。吕克贝松的转变被看作是向好莱坞电影投降的反面典型。为此,苦闷的贝松常常要飘浮过海去好莱坞寻觅知音。他想展示的是法国电影人复兴该国和欧洲电影业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好莱坞大片的挑战,然而人们却给他扣上“影坛孤独的探索者”之名,让人不得不感慨。其实我倒是觉得对商业片不必太多苛责,他的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认识,说起法国电影,他的名字往往排在前头,带领着法兰西战士们走向世界。电影的最后一幕是缓缓变黑的海水,深海到底有着什么,那些心底的梦,随着海水轻轻摇曳。既然《碧海蓝天》带着浓厚的自传色彩,那么男主角最终沉入海底,追寻深海的人鱼,也许就是他在向我们说,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为了理想而走下去。
走下去,去看未曾见过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