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国际专题>>会议-论坛-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我眼中的中国和法国”征文>>征文作品

从《玫瑰人生》说起

司周聪

2014年09月09日09:56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2014年1月30日晚,法国著名演员苏菲·玛索一袭红裙亮相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一曲《玫瑰人生》,舒缓美妙,浪漫悠扬,给这个已经开播三十多年的传统节目增添了清新优雅的异域情调。

比起英国或美国,法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的印象也许并不十分明晰。比起每每论及英美时脱口而出的奥巴马、光荣革命、美元、NBA、福尔摩斯乃至金融危机和911,提起法国,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也许还只是葡萄酒、浪漫、大革命等少数几个类似而且分散抽象的关键词语而已。人们都说,英语作为一门通用语言早已在全世界流行,在中国更是得益于长期教育体制的扶持而泛滥成灾,就凭这一点,英美国家在中国国民心中的认知度也早已甩出法国几条街了。这固然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然而我个人更想说的是,对于法国这样一个与中国一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国家来说,几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简单关键词就已经足够支撑起这个国家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立体印象了,就像是对于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来说,一个孔子即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还是回到开头的话题,苏菲·玛索在春晚的惊艳表演。1964年1月27日,中法正式建交,到2014年,就是整整五十周年,由此想到2014马年春晚如神来之笔的《玫瑰人生》,其政治用意便自然不言而喻了。抛开繁杂的政治因素,这悠雅的法国香颂,就像是芬芳的法国香水,回味幽远,韵味陈长。都说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香颂就是这浪漫情调之中的点睛之笔。想象一下,一人坐在街角的酒吧中,窗外是淋淋的细雨,屋内炉火暖暖地燃着,桌旁一束路易十四玫瑰,一杯波尔多葡萄酒,耳边萦绕着香颂的旋律,怎样一副“此刻尽丝滑”的浪漫美妙之境啊。以前以为“香颂”这个词是某位博雅的翻译家为法国歌曲专门创造出的精美名称,听了苏菲?玛索的演唱之后上网百度才知道,原来“香颂”是法语chanson的音译,顿时感叹,中文音译竟然也可以如此美丽。

其实不仅仅是香颂,法国的烹饪,法国的艺术都是法国浪漫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曾经看过一部皮克斯公司的动画电影《料理鼠王》,虽然影片的主题是励志和幽默,但片中震撼了刻薄的美食评论家,成就了新的厨房神话的一道“普罗旺斯焖菜”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烹饪,是提到浪漫法国不得不说的话题。从法国的奶酪,法国的葡萄酒,到法国家家户户餐桌必备的羊角面包。法国的烹饪如此精彩,以至于法国人在拿英国“世界上最薄的食谱”开玩笑时,也总忘不了强调一下:在法国,烹饪可是一门艺术。

谈到艺术,谈到法国,总会让人想到安格尔、德拉克洛瓦、莫奈等一系列美术艺术家的名字。安格尔的新古典主义《泉》,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自由引导人民》以及莫奈的印象派《日出印象》等美术典范,吸引着徐悲鸿、吴冠中等这些中国著名艺术家来到法国,在他们眼里,这个堪称艺术天堂的地方。徐悲鸿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通过将西画技法融入国画,徐悲鸿为中国画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吴冠中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回国后致力于风景油画的创作,他将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优化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材料绘画结合在一起,为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从美术这一个角落我们便可窥见两个民族文化之间来源已久深刻的交流。源自法国的浪漫,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传承和积淀,落地中国,生根发芽。

沿着法国的浪漫之路一路走来,还有一个著名的不可遗漏的地方,便是香榭丽舍大街了。香榭丽舍大街也叫爱丽舍田园大街,取自希腊神话“神话中的仙景”之意,法语Avenue des Champs-?lysées中,Champs意为田园,?lysées意为“极乐世界”或“乐土”。在小仲马的《茶花女》中,那个上演了凄美爱情故事的地方,便是这片“田园乐土”。提到香街,便自然会想到Chanel,想到Dior,想到LV,想到Hermes,想到这些引领全球时尚潮流,象征现代浪漫法国的国际品牌,法国的艺术和浪漫美,从中世纪贵族的挂毯,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被闪光灯照亮的T台。

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法国的形象是立体的,即使在我的头脑中仅是几个断续的词语。法国大革命,这个如雷贯耳的词语,便是法国立体形象的真实投影。对于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的认识,我是从中学课本中开始的。大革命在欧洲近现代历史上留下的深刻笔迹至今清晰可见,同样的,对于中国,虽然位移了一个世纪,但仍然对正处在深刻变革中的中国产生了惊涛骇浪般的影响。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内忧外患,正经历着关键的转变。维新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都已开始从法国大革命中寻找变革的灵感。谭嗣同曾在《仁学》一书中这样写道:“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夫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唱民主之义,未为奇也。”大革命之慷慨凛然之气,鼎然而立。再看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在孙中山看来,“民族主义”是提倡国家国民之“自由”,“民权主义”号召人民政治地位之“平等”,而“民生主义”谋求中华人民之“博爱”幸福,这正是法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引用。而辗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兰西精神在动荡新生的中国更是迅速传播。例如陈独秀在他创办的《青年杂志》中就曾提到:“一千七八百八十九年,法兰西拉菲耶特之‘人权宣言’”。随后发生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抗议军阀政府不畏强暴,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情感,丝毫不亚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勇斗争的民众。同样的革命历程,中华民族与法兰西民族的共鸣,一直没有间断。

语言是文化的窗口。其实我对于法国真正的自觉的了解,是从大学法语二外必修课上才开始的。最初学习法语,除了感觉非常困难以外没有其他感受。相比于英语,法语的语法和词汇似乎都要复杂许多。但久而久之慢慢入门之后,我开始逐渐理解,排除了热忱的爱国主义之后,为什么法国人仍然理性地热爱着自己的语言。流畅的法语语调优美语音浑厚,连高傲的英国贵族们都承认,只有法语才是高贵优雅的身份象征。通过法语,我从另一个角度参观了le Panthéon,品尝了croissant, 品味了vin,尝试着用法国的语言和思维去理解法国,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眼界和阅历的拓展。

一曲《玫瑰人生》结束,全场掌声响起,刘欢与苏菲·玛索握手拥抱。这个传统而厚实的中国年,因为一首法国民歌的到来,多了几分浪漫和轻盈的色彩。而中法这两个国家源远流长的对视,也因为节日中这段乐曲的传唱,多了一些信任,多了一些理解,多了一些和谐与希望。

分享到:
(责编:王珏忱(实习生)、常红)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