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闻名的浪漫之都。对于每个向往浪漫的人来说,法国有着无与伦比的致命的吸引力。位于大西洋东部沿岸的法国,国土长年受到西风的吹拂,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当地物产丰饶、风景美不胜收,也使法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浪漫气质和丰富的法兰西文化。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的友谊理应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我们对法国的认识也应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法国文学,法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我国普通大众最早接触法国的通道之一。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对另一个国家最早的认识就是对这个国家文化的认识。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年代,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搜索到关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一切,它的历史、它的气候、它的文化、它的经济等等。但这都是皮毛上的,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除了亲自踏上它的国土之外,最可靠的方式就是阅读这个国家的文人墨客所留下的笔迹,因为这些文学作品中不仅仅包括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体现了一种历史传承,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这样的风土人情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它将会如何继续存在下去,或者将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发生怎样的演变。法国文学家及法国文学就是这样一个通道,让我国人民能够对法国的一切有着或深或浅的了解。
既然提到了法国文学,就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他就是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 - 1885),作为如群星闪耀般的法国文学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让浪漫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把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他在小说创作、诗歌散文、戏剧等方面都有有所建树,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传世佳作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等等。他的小说形式独特,有着浪漫的情节、怪诞多样的人物性格、深邃的思想和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使人读过之后对于生活百态有了新的理解,特别是对底层人民的生活开始有了关注,让受压迫的人民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和追寻平等和自由的勇气。我们不能忽视文学推动心灵的力量,雨果的文学作品正是催促大众探索人性的光辉的强大推动力,这正是浪漫主义的意义之所在。
浪漫主义追寻“理想的真实”,为生活设立了一个理想的模型,所以常常塑造一些非凡的英雄人物。以《悲惨世界》为例,米里哀主教无边的仁慈和冉阿让浪子回头般的善良以及在1832年的人民起义斗争中英勇牺牲的人们都是雨果大力宣扬的对象。这些人无疑都符合着雨果创作中遵循的“真”、“善”、“美”原则。雨果审美理想中的“真”,是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联系。我们都喜欢看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人性,真实的人生百态,真实的成功和失败。但又必须和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出不一样的真实,也可以说是含有作者的主观性的真实。雨果审美理想中的“善”,则是要求作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一个道德标准,强调作者的主观倾向。作者对与人、事、物的雕刻可以使他们更完美,更富有意义。这正是浪漫主义所要求的创作手法,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同时这也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在小说中控诉社会黑暗、同情广大底层人民,鼓励大家坚持正义和善良,表现着世间的善意。雨果审美理想中的“美”,与其小说的表现形式和他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密切相关。简单说来,一是形式上的美,针对当时法国流行的书信体和叙述式小说来说的,雨果认为小说的写作形式不应该支离破碎(即分章叙述或过分强调起承转合),受到形式的束缚,而应该自由发挥,不限于某一个体裁,根据表现的需要来决定。其二是意义上的美,即雨果所认为的“美”的精髓,美和美很难产生对照,所以需要一些看似滑稽的“丑”来衬托,这样不仅使得崇高优美更为突出,而且能使读者带着更新鲜更敏锐的感觉朝着美而上升。“美丑对照原则” 不仅有助于作者在作品中的表达,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对作品及其内在真谛的感悟和体验。
我从小学就开始阅读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便是第一部。故事发生在1842年的巴黎圣母院。一名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发生了一系列纠葛,最后以悲剧结尾。爱斯梅拉达是纯洁美丽的,她心地善良,敢爱敢恨。卡西莫多相貌丑陋,但却拥有一颗热忱真挚的心。这正是符合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恰巧因为作者对男女两个主人公细腻的面貌形态描写,使得两个人的形象在读者的眼前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和偏差,美丑的差异极为强烈,所以我们才会在最后感怀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高洁情怀。卡西莫多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纯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是完全不同于当时人的审美观念的,但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真实的震撼力,也体现了雨果高超的文学创作能力。
尽管如此,雨果的文学作品依然有其局限性。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所以他对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没能深刻地把握住社会变革的关键,也把一切都太过理想化。因此,雨果把人道主义当成了改变社会的根本手段。
但他所阐述的一些对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的看法和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使他的小说闪耀着这些理想的光芒,具有不可抹杀的进步意义。
以雨果为一扇窗口,我们对于法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自法国大革命开始,法国人天性中的自由平等就开始展露,这样的自由平等是不同于英美的自由平等。在法国大革命中,彻底消除了农奴制和奴隶制,实现了完全的人人平等。而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美国的革命则仅仅是上层权利的平等,仍有很大一部分人遭受着压迫。从法国历史上多次的革命和起义我们可以对法国人思想中的平等观念窥见一斑。这样的平等,正是法国文化中浪漫因素的起源,而正是因为人人平等,所以自由恋爱的气氛才可以蔓延开来。
文学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增加了我们对法国的兴趣,使得法国在我们心中的一切似乎都被烙上了浪漫的痕迹,而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更是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被誉为世界时尚之都的巴黎和薰衣草之乡普罗旺斯更是大家的向往之地。随着科技的发达,我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法国,从法国歌曲、法国电影、法国名牌(香水和包)到令人垂涎欲滴的法式大餐,法国的文化可以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对两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契机,两国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合作,共同进步和发展。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法国因此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这样的因缘是弥足珍贵的。犹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中法两国合作拍摄的一部名叫《风筝》的电影,给五、六十年代的中法儿童的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不久的中法建交埋下了一颗友好的种子。
法国人天生热情开朗、追求自由和平等,对于生活始终怀有一份浪漫豁达的情怀,一句“C’est la vie.”表现了法国人特有的,在生活中遇到无奈之后的轻松豁达。与同样爱吃的中国人一样,法国人也乐于享受美食的乐趣。法国菜注重新鲜、原味、选料广泛,特别是烤蜗牛、松露菌、蘑菇、龙虾、鹅肝、鱼子酱、酒、橄榄油、鲜奶油以及各式香料是他们的最爱。同时,法国红酒独特的口感征服了中国人挑剔的味觉,在生活方式日益西化的中国,餐桌上已经少不了红酒这一必备饮品了。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成长的我们对法国的了解早已不如父辈般陌生。今年的马年春晚,我们更是请来了被誉为”法国玫瑰“的苏菲·玛索,在欣赏她给我们带来的动听的歌曲之时,也象征着我们对法国人民致以了最崇高、最真挚的友好之情,同时也说明,法国的电影在中国也是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戛纳电影节不仅仅在法国,在中国的娱乐界也是举足轻重的盛会之一。当今中国,还有更多的学生准备踏入法国的领土,去法国学习先进的技术,领略不一样的学习环境,日益增加的法国留学人数即是最好的证明。众所周知,法国的大学在世界学术领域里名列前茅,特别是数学模块,有着不可小觑的建树。我国热爱数学的莘莘学子都把法国的大学当作自己前进的目标。
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对刚踏入二十一世纪的两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后两国将会在更多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合作,而我们将继续在一个地球上同呼吸、共命运。祝愿两国的友谊长青,在这个和平美好的世界里共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