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国的印象,大约皆来自于几本书籍、几部电影以及不久前结束的课程;再早些时候,就仅限于地理、历史课上的概念及断断碎碎的传闻。既是传闻,便多少有些神秘的意味。据说法国男人最是浪漫,据说法语是最难学但却最美的语言……林林总总,难以尽数。这些美丽的传闻不经意地掠过耳畔,留在心间,勾引起对法国的憧憬。
每每说到“法国”一词,呼吸间,似乎都沾染上一丝丝浪漫的气息。相信在很多国人心中,法国亦是时尚浪漫的代名词。但看了几部“正宗”的法国电影、了解了真实的法国历史后,我似乎认识了一个与我印象中不一样的法国人,一个恰似带着无限童心的顽童,天真、调皮、随性却也任性的法国人。下面,我便从电影、文学这两个方面说说我看到的长不大的法国人。
说起法国电影,眼前瞬间出现《天使爱美丽》中奥黛丽·塔图那双纯真俏皮的眼睛。就那样含着几分捉弄、几分调皮看着你,如同未长大的孩童,天真烂漫,不时调皮捣蛋,带动人的心情也变得轻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着这样一双眼睛的人有怎会没有一颗童心?影片中的艾米丽从小过着离群的生活,这让她熟悉了一项有趣的技巧——自娱自乐。无论是在黑暗的电影院偷看观众表情时隐秘的欢乐,还是对扁平石头及打水漂的执着,以及敲碎布丁上焦糖的声响,都是她快乐的来源。这些略带古怪的爱好,形象地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大孩子的形象。她也在用孩子的眼光建构周围的世界:双风车酒吧奇奇怪怪的人、周六休息的乞丐、不出家门的老人……所有的一切,经过她的解读,都带上的几分趣味与神秘。铁盒的出现,更是激发了她的好奇,由此拉开了冒险之旅。她的世界五彩缤纷,却也异常孤单,幸好有了这一次次冒险,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影片的导演让·皮埃尔·热内用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法式黑色幽默调制一部又一部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的美味,其中的主人公都犹如孩子般纯净,不禁引人猜想,导演自身大概也带着孩童的气质吧,至少,他怀揣一颗童心。
同样带着童心的还有《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杀手里昂。这是一个矛盾的结合,干着最残忍的职业,却有一颗简单、天真的心灵。他也有着一些古怪的习惯:每次买两盒牛奶、在空荡荡的电影院傻笑……就像导演所言,他是一个长不大的男孩。在他不苟言笑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温柔、善良、天真的心灵。在玛蒂达出现之前,他生活的世界简单而有规律,那盆绿色的万年青便是他唯一的朋友,他就像对待一个真正的朋友般照顾万年青。12岁的玛蒂达是照进他生命的阳光,是他温暖的所在。比起惨遭灭门之痛的玛蒂达,里昂似乎更像一个孩子。玛蒂达带给他温情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这也许是杀手的宿命,是他不能也不愿逃过的生命之轭。埋藏在里昂冷酷外表下的温柔善良被玛蒂达唤醒,从此杀手不太冷。
当然,我也爱极了法国的儿童电影。《小淘气尼古拉》中儿童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忧愁,《放牛班的春天》中令人头疼、令人感动的不良儿童,《西班牙城堡》中为友谊努力的一对朋友,《狐狸与孩子》中因为喜爱狐狸心生占有的女孩……我们总能在这些电影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重新品味当年的酸甜苦辣。谁人的童年没有调皮捣蛋,谁人的童年没有一些隐秘的担忧,谁人的童年没有强行占有,谁人的童年没有为友谊发愁?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大人们”竟能把儿童的心理、感受刻画的如此真实生动,这些简直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也是当年的我们!是了,如果心中没有一颗不愿长大的心,如果不是带着这样的心与孩童合作,又怎会产生这些触动心灵的儿童电影呢?
法国文学作品算是我阅读地最多的外国文学。这归功于初高中语文老师对法国作家的推崇以及语文课本上美妙的文章。初中语文老师极爱短篇小说,莫泊桑是他第一喜欢的短篇小说作家。在他的影响下,我第一次有意识地阅读小说也是从莫泊桑开始。那是一本名为《羊脂球》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选集。书里的内容早已无迹可寻,唯一记得的是读羊脂球时那份读也读不完的绝望以及无处发泄的愤怒。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纠结的感情,之后的岁月里我多次细细品读羊脂球,渐渐地,越来越喜欢这部“长长的”短篇小说。羊脂球是一位妓女,这该是一个卑微到尘埃中的人物,可她的善良、纯真却教她比任何人都高贵。她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跌落在一群披着皮囊,内在早已发霉发臭的人中间。逃亡途中,面对着车中只带钱财的人们,羊脂球拿出自己所有的食物与他们分享;面对着敌人军官的威胁,羊脂球坚定地拒绝任何妥协,让人不由自主地为她叫一声好!她不怕敌人,却抵不住同车人的怨恨,最终退让,换来了其余所有人的利益。当车再次行驶时,情境发生了奇妙的逆转,一边是带着食物的同车人,一边是饥肠辘辘的羊脂球。同车人都在吃自己的食物,竟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没有食物的羊脂球!此时,羊脂球真像极了一个受到大人欺负的孩童,不敢反抗,只能无力地哭泣。每次阅读,都被羊脂球的纯真、善良所打动,同时也为其悲惨遭遇而愤怒。但无论如何,我却是希望她能维持这份纯真与善良,如果连这个也失去了,那她与同车的人便没有了区别。
高中语文老师是雨果的铁杆粉丝。每提起雨果,他的眼中都能发出彩虹般绚烂的光彩,这光芒引领我一步一步接近雨果。《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外表丑陋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与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这本不应该存在交集的两人,在愚人节相遇,在人性的美丽与邪恶之战中相互了解,敲钟人爱上了吉普赛女郎,吉普赛女郎爱上了外貌英俊的花花公子氟比斯。如果只是这样,他们的生活倒还能继续。把他们逼上绝境的是副主教艾洛德对吉普赛女郎的爱,也许,这连爱都算不上,只是对他永远无法触碰的美丽的贪念。这段相遇既是美与丑的写照,也是善与恶的交锋,最后的结局是喜是悲,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流浪卖艺的爱斯梅拉达饱受苦难,却一直保留着心灵的善良纯真。苦难教给她的是对遭受苦难者更多的同情与帮助。于是,为了救误闯“奇迹宫”的甘果瓦,她与甘果瓦假结婚;看着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伽西莫多被绑扎广场上受刑,她不计前嫌给他喂水……这样一颗善良的心灵似乎永远学不会贪婪、欺骗。所以她也看不懂氟比斯的逢场作戏与其花花公子的本性,就如同小姑娘被布偶的美丽外形所吸引,她被氟比斯的英雄救美、俊朗外形迷惑了。但奇怪的是,她却看到了敲钟人掩藏在丑陋皮囊下的善良,愿意相信他。这也许是两颗同样善良美丽心灵的一点灵犀吧。敲钟人是小说中最大的悲剧。外形丑陋而遭人嘲笑、戏弄;养父仅将其作为奴仆饲养;他人生中唯一的温情恐怕便是广场受刑时爱斯梅拉达递过来的水吧。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心灵纯洁的本质,这本质蒙尘已久,在感动之泪的洗涤下,益发变得动人。看到小说的结尾,他们拥抱在一起的骸骨时,我的心不由得一颤,他还是一个孩子呀,一个从未感受到温暖、不懂得如何留住温暖的孩子!
回想大学期间看过的法国文学作品,印象最深的还是加缪的《局外人》。许是因为年龄愈大愈发察觉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距离,人与人之间无法达到完全的理解,因而在阅读加缪的《局外人》时,对默而索的一些想法感同身受,对其命运做了几许思考。小说以异常平静的口吻讲述了索尔默参加母亲葬礼,成为意外杀人犯,最终被判以死刑的种种经过。小说的主人公索尔默始终身处事件中心,但他不时流逸的想法却提醒着我们他一直游离于事件之外。那平静的叙述是他情绪的真实写照。无论是母亲的死亡还是面对自己的死亡,都不能激起他心中的任何波澜。其实他并不是没有感情波动,只是那些感情掩藏在世人无法看到的角落,以一种世人无法理解的方式表达着。因而,在世人看来,他是一个冷血无情的杀人犯,不值得任何同情的人。其实,他只是一个遵从自己内心,甚至都不知掩饰的还没长大的人!他内心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认同的准则不同,他不懂社会的准则,一心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这是造成了他的死亡的主要原因。他就如孩子般任性,任性得只顾自己行事,从不考虑周围的眼光;他也犹孩童般固执,固执得不愿走出自己内心,尝试理解其他人的世界。对于他生活的社会,对于其他人来说,他永远只是个局外人。
同样是局外人的还有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这是一个来自其他星球的孩子,在游历其他星球的途中,他见识了权威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为了忘记酗酒之羞愧的酒鬼、正经的商人、可爱的点灯人、明智的地理学家……他以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些世界,不懂成人的空虚、愚妄,始终保持内心的纯真善良。其实,无论是艾米丽、里昂、羊脂球、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还是索尔默,他们都是俗世的小王子,是长不大的大孩子,也都是我看到的长不大的法国人。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与感受,如果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各位能一笑而过,毕竟,我连一个真实的法国人都没见过,确有“纸上谈兵”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