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国际专题>>会议-论坛-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我眼中的中国和法国”征文>>征文作品

走进法兰西

段元格

2014年09月09日09:40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能选上《走进法兰西》这门听起来令人肃然起敬而又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课,我倍感荣幸。当年在浩瀚无垠的选课系统中驾一叶之扁舟,所到之处几乎都已被洗劫一空,遍地皆是被占得门庭若市的课程,放眼望去就不指望能有容我的一席之地,正所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当我准备感慨又是一个没选上选修课的学期之时,竟然无意中发现了《走进法兰西》这一方净土。顿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就如获至宝般地选了这门课。

由于自己所生活的圈子与法国实在是交集太少,故要谈论有关法国的事我还着实没什么料。再有,即使我在其他地方不慎摄入了一些与法国有关的信息,包括什么历史故事呀、文化背景呀等等,我以往几乎都没想过要去抒发自己的见解,毕竟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我来说,一向就认为那些人为约定俗成之事皆属于与自然界无关的琐事儿,没什么规律可言、没什么预测可求、没什么道理可讲、亦没什么Why可问。

不过,既然选了这门课,就希望自己能从中有所收获,或者说能为老师帮上一点小忙。

如果要侧重谈谈法国对我生活的积极的影响,那么想来想去也就只有小王子了,因此,我可能也只谈得出一点点关于小王子的一些观后感之类的言语,并且我自己也真心担心自己会偏题,但我急莫能助,毕竟这几乎是我与法国唯一的交集了,愿老师谅解。

《小王子》的确是充满想象力的一部小说,至于赞美之词,想必前人之述备矣,我也没必要再去画蛇添足了。之所以看好小王子,是因为感觉有时候自己会处在与小王子非常相似的困境或者是困惑之中。比如开篇就提到的那幅画,大人们都会认为是一顶帽子,令作者失望透顶,唯有小王子能看出来那是一条蛇吞下了一头大象。于是余有叹焉,大人们或许是在社会上闯荡了多年,创造力、想象力等已经严重下降了吧。我对开篇这一段特别感慨,因为我时常也会困惑于,究竟是什么因素限制了我们大家的想象力,生活中哪里来的这么多条条款款来限制我们的创新,人们为什么会觉得这么多的事儿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这些思维定势是怎么形成的,难道就因为别人都这样做所以自己也必须这样做吗,有没有在做之前问过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

用小王子的话来说就是“这些大人可真奇怪”。

当然,小王子说出了我的心声,但我并非仅仅是觉得为什么这些大人奇怪,有时候我会觉得其他所有人为什么都这么奇怪。比如说,为什么人一天就必须吃三顿饭呢,是谁规定的吗,或者是人类的生理调控所需吗。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一日就必须三餐,不过是人云亦云或者叫随主流罢了。就是说,因为前人一天吃三顿饭,所以自己也这样。很遗憾的是,我就像这样盲目从众了20年也没有问过一次为什么,当我想到去刨根问底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被周围的人折磨得没有好奇心了。其实,即使每天少吃一顿,在另一顿时多吃点,或者是多吃一顿,每顿少吃点,是完全没有问题也不影响正常代谢的。但这在大人们看来却是罪不容诛的逆天行为,假如某次因为学习太投入而错过一顿饭,大人们多半会觉得这孩子学傻了。但他们有没有想过,这顿饭就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吗。从个人的主观感受来看,我吃饭前根本就不饿,无非是看时间到了饭点所以才去食堂例行公事罢了。话说回来呢,法国人和下午茶的习惯不知是不是对这种一日三餐思维定势的有力的回击。

再比如说,关于法国人吃饭时的那一套悠然自得的程序,我暂不关心这种事情会花多少时间,就单从吃的货物来讲,我很欣赏他们发明了饭后再吃甜点这一习惯。但是,如果有人说一定要先吃咸的再吃甜的,并且一旦吃了甜的就再也吃不下其他食物了,这样的言语能接受吗。至少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这一切一切都不过只是一种习惯而已。这跟那些咳嗽少吃辣椒、感冒少吃油腻、痛风少吃海鲜等完全是两码事,那些都是出于生理因素而受限制,而这个所谓的最后吃甜食无非是习惯而已,难道真的是吃过甜食后消化道就关闭了吗,怎么可能,那些号称吃了甜食就吃不下其他食物的人,如果换成饥荒年代,估计也一样照吃不误吧。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有什么习惯其实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去思考,将这个习惯妖魔化,认为是自己生理条件所必须,那就贻笑大方了。不过,这个世界上还真有这种人。

小王子也会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他在外星球上遇见五花八门的“外星人”,几乎都是奇葩一朵朵。譬如,有人号称拥有天上的星星。于是小王子就想了:什么才叫做拥有呢。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并且还可以追加一问:拥有了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当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是啊,一千年以后,世界上早已没了这些人,那么当下贪婪地获取这么多东西而又用不完,到底拿来干什么。正如前人云: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还是我们这些黎民百姓活得自在、充实而又无所寄托,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们的生活中也许没有这么多珠光宝气,也许没有这么多阳春白雪,但我们一样活得和谐而快乐。那么回到小王子问的问题,什么才叫拥有。这也很难下定义啊,毕竟是人的主观问题。在苏轼看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是要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的话,仅仅是这个层面上的拥有是不够的。比如说对知识的拥有。有的人看起来什么都懂,别人谈到量子物理他也知道,谈到宇宙速度他也知道,谈到自然选择他也知道,谈到单克隆抗体他也听说过,谈到端粒酶他竟然也有所闻。这样的一个人看起来似乎是百度了。但其实不然,若和这种人深入交谈下去也许会发现,大部分话题无法细谈,他不过是知道个名称罢了。要是真正被问到端粒酶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时,就什么也答不上了。因此,我感觉在掌握知识这个层面上,所谓拥有应该不仅仅是知道个名字而已,至少得明白其机理并且知道哪些领域可以运用得上。说了这么长一串,都是由小王子“什么叫拥有”一问而引发的联想。

又如本组饰演过的小王子遇见国王的那一段。国王为什么总是那么希望或喜欢别人服从它的命令呢,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那么一批嗜好发号施令的人类呢。命令和非命令的分界线又在哪儿呢。这又是不是许多大人将自己的邪教思想强加给孩子的真实写照呢。这又令人浮想联翩。喜好发命令的人,最典型的无非是教官呗。心平气和好好地说一句完整的话他们不会,反而是酷爱以一种怪腔怪调来完成一个表述,以示区分,难道这样就表示在发出命令吗。其实有时候命令与一般的语言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同一句话,也许有礼貌地客气地好好说别人就接受了,如果非得摆出与众不同的命令口吻来说,别人反而不一定接受。再说吧,关于被强加一些思想的事儿,应该鲜有人没经历过,所以也没什么源头活水可供分享。

关于小王子,或者说关于法国,我实在是谈不出更多内容了,能联想到的也就这些。

其他关于这门课的内容呢,我能说的就是Evian广告做的真的好棒,各种言简意赅的表达,包括什么阿尔卑斯山、灭火、救鱼、生命之源、回归海洋等等。另外呢,老师上课时讲的法国人吃饭时的免费面包令人心动,毕竟那是廉价填饱肚子而又对身体无副作用的上佳选择。

总之,这一学期的课程还是让我获益颇多、受益匪浅。愿法国文化为更多的师大学子乃至中国学生所了解。

分享到:
(责编:王珏忱(实习生)、常红)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