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用明了语言讲述更丰富的故事

电影电视剧是传播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有效载体。讲好故事,人们才能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完成情感和文化的沟通

2014年09月01日10: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电影《一代宗师》海报。2014年,该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等多项国际奖项,片中的咏春拳也名扬海内外。
  资料图片

  2013年10月16日,在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新闻、青年、文化、体育与妇女部文化发展司司长姆瓦索科在斯瓦希里语版中国电视剧《妈妈的花样年华》和《老爸的心愿》的开播仪式上致辞。
  新华社发

  在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上,《花样年华》被提名金棕榈奖和技术大奖等,女主人公着旗袍的形象深入海内外观众心中。
  资料图片

  扫描二维码
  体验更丰富

  文化变译,影视传播的有效手段

  周铁东,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据统计,2013年全球主流院线票房为3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中国票房36亿美元,增长27%,远远高于全球总票房的增幅,成为仅次于美国本土109亿美元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也是除美国之外第一个票房突破30亿美元的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在2013年共有17家制片单位在海外销售42部影片,其中33部为合拍片。这些影片销往49个国家和地区, 共计247部次,海外票房及销售总额为14.14亿元,在全球电影版图中成绩不俗,在被好莱坞统领的市场铁幕上撕开了一道狭缝。

  此外,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电影投入和产量都在减少,中国电影产业却在逆势增长。比如,中国的动画电影成为了继古装武侠类型之后最能跨越市场边界、最能克服文化“折扣”、最能融合行业智慧的中国电影产品,已成中外合作的主打类型。

  但整体而言,在目前西强东弱的大文化环境下,世界电影市场,尤其是西方主流市场对中国电影的需求并不旺盛,仅仅停留在文化猎奇和文化多样性的诉求层面,并未形成市场常态。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定位、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中亦不乏尚待完善之处。

  众所周知,林语堂的大量英文著作均属创译一体化的“文化变译”之作。从20世纪30年代起,林氏以其特有的“文化变译”方式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的中国。其作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比那些忠实于原文的直译作品影响更大。这是因为林语堂顺应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在译介中国文化时,所选择的文本基本符合西方文化的各种规范,能够满足当时西方人的文化心理需求,并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手段和策略。也就是说,他是用了西式话语来讲述中国的“京华烟云”。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定位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对此,我们不妨用近期在海外市场有所斩获并可作为典型案例的两部中国电影来予以说明。

  《一代宗师》是商业上最成功的王氏影片。可是,其在美国发行的版本却是被删改掉22分钟的“特供版”。之所以删改,是因为影片具有太多的文化相关性,外国观众对历史背景不甚了了,必须给予足够的说明信息以助其进入故事。商业化的主流观众对复杂叙事和历史文化元素缺乏观照之心和解读之意。这就好比吃鱼,小众的资深影迷喜欢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带刺的全鱼,而习惯了囫囵吞枣的娱乐至上的主流大众更愿意直接享用无刺的鱼片甚或掺杂了其他添加材料的鱼丸。这是一个“文化和市场”或“艺术和商业”的两极之分和两难之选。《一代宗师》的自删是面向市场的妥协之举:为美国主流市场的定位观众剔除影片中有可能存在的“文化鱼刺”,省得卡住他们的喉咙。剔除了“文化鱼刺”的《一代宗师》便成为了一道美轮美奂、味道浓郁的甜点宴,将《花样年华》的吴侬软语与李小龙的重拳怒吼相结合,其小众化的视觉风格完全包裹在大众化的武侠类型之中,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获得第六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的《白日焰火》是完全的中国人物、中国场景和中国故事,但表现形式采用“西式刀法”,恰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在不经意间采用了“文化变译”的方式,用西式话语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这为影片平添了文化猎奇效应,极大满足了西方受众的文化多样性诉求,其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影像,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底层环境和生活形态赋予了一种游移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电影空间感,令西方影迷痴迷神往。由此可见,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通过“文化变译”的方式呈现出欲表达的内容是可以借鉴的。

                 

  “汉风”主力,亟待突破历史题材

  李荣一,韩中文化协会会长,在韩推广汉语教学、推动中韩各领域合作

  从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许多中国历史题材的连续剧就在韩国家庭剧场获得了相当多的人气。《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和《孙子兵法》等文学作品很早在韩国就已是家喻户晓了,改编为电视剧后仍然如韩剧在中国一般掀起了一阵风潮。此外,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电视剧在韩国也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在专门编译播放中国古装剧的中华电视台,现在就在放映《宫锁珠帘》和《雪山飞狐》,中国连续剧像“美剧”“日剧”一样被观众简称为“中剧”。

  不过,中国文化走出去在韩国的范围还是有些窄,汉风的主力还是以过去的历史题材为主,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作为素材的作品仍然较少。而在电视剧之外的演出、书法和美术等其他文化领域,中国文化在韩的影响力显然不及历史类电视剧。

  未来韩中之间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交流,进一步增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回想当年,由于两国的审美评判标准不同,一些在中国得到很高评价的作品在韩国观众寥寥,反之韩国作品到中国也一样。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如今,《来自星星的你》继《大长今》之后在中国再推韩流高潮,极大地拓展了中国观众对韩国社会文化的理解。通过中国历史电视剧中凸显出的仁义忠孝和惩恶扬善观念,韩国观众重新认识到被现代社会洪流裹挟而逐渐沉寂的历史传统,同时也加深了韩国民众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文化是连接人民心灵的桥梁,韩流和汉风正在缩短韩中两国人民心灵的距离。

  韩中两国人民是文化同根、地理相连的邻居。韩中文化协会前身是“中韩文化协会”,该协会1942年在两国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陪都重庆创建,目的是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发展,支持和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和韩国的独立复国运动。历史便是如此。如今,韩国社会日益认识到中国是韩国的经济发展、半岛和平统一等重大课题上的重要合作对象之一,两国领导层的频繁互访也加深了民众之间的友好气氛。学习中文的热潮很早就取代了学习日语的激情,现在几乎韩国每所大学都开设了中文学科,中文系的入学竞争率从3比1提高到了5比1。

  (本报驻韩国记者万宇采访整理) 

        

  合作拍片,激发对中国文化兴趣

  彼得·卡济诺夫斯基,波兰电影家协会会员、议会前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问题专家

  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合作是文化传播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波中两国电影界之间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波兰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认识和了解,也成功激发了波兰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波兰是世界上第二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尽管如此,普通波兰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十分有限,而且大多局限于一些传统文化内容,对中国当代电影艺术的了解,除个别功夫片之外,几乎是空白。

  2005年,在旅波华人作家胡佩芳女士的推动下,波中两国电影人进行了史上第一次合作,当时取得的成功甚至有些出乎预料。在中国吉林省,由波兰著名导演布罗姆斯基执导、长影集团宋江波担任总制片人,历时半年拍摄了电影《虎年之恋》。这是一部以波兰导演视角拍摄的中国味道影片,当年在波兰首映时,能容纳近千名观众的剧场内座无虚席。作为这部影片的制片人之一,我都没有想到这样一部小众艺术电影能在波兰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从此以后,波兰每年都会引进几部中国电影。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波兰也兴起中国文化热,但同目前两国政治和经贸关系相比,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水平仍然不高,中国文化在波兰的影响力,与中国的文化大国地位更是不符。我目前在拉多姆高等商学院讲中国文化课。这是一所规模不大的私立高校,但来听课的学生近200名,是该校选修学生最多的科目之一。学生常抱怨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感知中国文化,甚至连学校图书馆里有关当代中国文化的波兰语资料都很少。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传播和推广文化方面具备充分实力和丰富手段。规划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其实也应更多涉及文化内容,比如增设文化论坛,以便在加强双边经贸关系的同时,也增加中国文化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

  每一个去过中国的波兰人都赞叹中国的经济成就和文化魅力,但没有到过中国的波兰人对此感受不深。现在,很多中国省份和城市与波兰都缔结了友好省份或友好城市关系,每年都有互访和交流。应明确要求在每个出访的代表团中,文化、艺术界人士都必须占一定数量或比例,同时,文化交流应成为代表团访问的硬性内容。

  (本报驻波兰记者李增伟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1日 23 版)

 

分享到:
(责编:覃博雅、常红)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