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丰富载体,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2014年08月29日03: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2月8日,“欢乐春节”活动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图为皮影爱好者让·吕克演示中国皮影戏《哪吒闹海》。
  人民视觉

  1月25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的“迎接中国马年春节庙会”上,小女孩将手工春节饰品挂在爸爸的耳朵上。
  新华社发

  扫描二维码
  体验更丰富

  伴随着中国步入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央的脚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日益全面立体的中国。让中国文化,特别是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现代文化在海外走得既稳又远,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本版邀请国内外名家畅谈感受、建言献策

 

  现代诠释,增进传统文化认同

  何慕文,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著名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专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是到了美国能被美国观众认同和理解吗?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工作、普林斯顿大学深造,最后进入大都会博物馆。这期间我一天也没离开过中国书画。在书画作品的研究中,我渐渐了解书画背后的时代风貌、作者的思想境界,还精通了中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的作品等在大都会博物馆有过展出。但文化背景相去甚远,又极少接触汉字,大部分观众很难欣赏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对中国古代陶瓷、青铜器等其他较为形象的器物则较能接受。怎样才能让全世界的观众了解中国书画的魅力呢?

  中国的诗书画相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即使一个人不认识汉字或不懂篆、隶、楷、行、草等字体,也丝毫不影响他用欣赏绘画的眼光来解读书法。用绘画中的写意泼墨、皴法线条来比对书法中的草书恣意纵横、飞白舞动的笔法,这样书法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策划的《水墨》展在纽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掀起了一阵小小的中国文化热。我相信,用现代表现形式诠释传统的文化内容,能使一般的外国人逐渐了解并最终喜爱上中国文化,使古老的中国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延伸。

  欣赏中国书画作品需要具备相应的汉语基础和历史知识,一般西方人恐怕难以做到。我希望展出中国艺术作品一定要拿出珍品,数量不一定多,但一定要有代表性,多举办专题性展览。比如今年是马年,就可以搞以马为主题的展览,制作一些作品局部放大的模具、图版,采用多媒体效果,使展览更加鲜活。

  艺术属于全世界。中国是中国文物的源头,美国的博物馆众多,双方可以合作展出,在交流中,达到艺术服务于大众收藏的目的和教育职能。同时,伴随展览还应举办一系列配套活动,比如针对专题展览搞一些学术研讨会和专题讲座,使研究人员可以交流思想、丰富学术成果。参观者可以通过博物馆这样的课堂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李秉新采访整理)

 

  民俗文化, 一接触就会被吸引

  安妮·罗琳,美国皮影戏学者,有着部分中国血统,现在加拿大攻读中国皮影戏跨学科博士学位

  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这让我对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打动我的,是中国建筑、饮食、艺术、文化等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源远流长的故事。

  因为对祖母的家乡——中国广东的好奇,高中时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人生第一次“寻根之旅”就让我找到了向往并投入一生的艺术事业——中国皮影戏。在从卡内基梅隆大学音乐戏剧专业毕业后,我在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将皮影戏作为研究方向,并于2011年得到美国国务院和中国教育部联合授予的富布莱特奖学金,赴中国7个省份调研,寻找民间最后的皮影戏艺人。

  中国皮影戏汇聚了我的三大爱好——中国文化、皮影戏艺术以及人类学。我创建了一个全面介绍中国皮影戏的英文网站。这上面不仅有皮影戏的历史和各个流派的介绍,还有我在山西孝义、湖北云梦等民间皮影戏之乡的访问经历。中国的山村、农田和饮食,都是我学习的土壤。

  北美地区的大部分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往往来自于偏重于政治、环境和经济的新闻报道,中国文化走进美国最理想的效果,是让普通观众能够通过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的方式,对中国有平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种对文化的欣赏将极大地有益于两国的交往。

  在推广中国皮影戏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民众的不了解。在电视或网络上很少能看到对中国皮影戏的报道,大部分美国人都没有听说过。不过,一旦他们接触了皮影戏,都会被吸引和感染。中国民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诙谐幽默又坦诚开放。这能引起同样具备这些民族特性的美国观众的共鸣,甚至比京剧等表演或其他文化典籍更能引来关注和喜爱。

  皮影戏不仅是中国的文化,更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我的网站每年有超过40个国家的2万次点击量。我希望今年能把这个网站翻译成中文,得到更多的资助,能把皮影戏的传承做下去。

  (本报驻美国记者李博雅采访整理)

 

  当代艺术,传递时代巨变信息

  斯默林教授、乌尔里希教授,德国鲁尔中国艺术展策展人,早在1996年,他们就在德国波恩举办过名为“中国”的现代艺术展,后在欧洲多国巡回展出,取得巨大成功

  目前,我们正在德国鲁尔哈根市艺术博物馆勘察场地,为明年5月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寻找最佳展览空间。在布罗斯特私人基金会的资助下,德国鲁尔区将联合7家博物馆同步举行中国当代艺术展。如此大规模的中国艺术展览,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要让中国文化有效传播,不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国外,关键在于让观众以最理想的方式接触到它们。对艺术品而言,展览就像是质检部门对产品的一次质量认证。互联网虽然让人们对中国不再陌生,但真正要认识到中国文化,需要更加强化的接触过程。艺术品展出,意味着艺术行业专家、策展人、画廊或展览馆对这些艺术品的认可和推介,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艺术无国界,艺术是向世界传递文化理解的最好的方式,因为它没有语言不通的障碍。现代艺术尤其如此。现代艺术探寻隐藏在艺术形式背后人类学和考古学意义上的深层次结构和根源,具有广泛的共性,为所有人欣赏。人们很难学会中国的语言,但艺术的语言,所有人都可以看懂。例如将会展出的部分中国当代书法作品,是以书法书写的抽象符号,而不是汉字。尽管如此,人们依然能从中体味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所传递出来的讯息。这是现代艺术的一大特征。

  好的艺术是启蒙,启发人们去思考,去认识,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如今找到了自己的语言。中国发生的巨变,让中国艺术携带了对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思考,这也是中国文化可以走出来的前提。

  (本报驻德国记者黄发红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9日 22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吉全)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