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盘点:国内媒体如何评价风靡全球冰桶挑战

2014年08月26日16:09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冰桶挑战

人民网8月26日电 近日,一场起源于国外、旨在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英文缩写为ALS,俗称渐冻人症)研究筹款的慈善活动“冰桶挑战”可以说是席卷全球,几乎无人不知。同时,这一全球现象也引来各方褒贬不一的评价:这一活动确为渐冻症患者募集到数额可观的捐款,但活动的形式及状况频出也被很多人所诟病。

从7月29日至8月21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冰桶挑战”为美国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协会筹得捐款1330万美元。在国内,从8月18日到25日,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共收到捐款667.8万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捐款总额。

“冰桶挑战”风靡全球的同时也是状况百出。英国一名18岁少年近日在一处废弃采石场的水池中不慎溺亡,而在溺水前或曾接受“冰桶挑战”。美国一名27岁的男子基芬为不幸患上ALS的朋友弗拉泰筹得超过10万美元善款,却在次日跳水时溺亡。美国肯塔基州的一场大型“冰桶挑战”中,4名消防员不慎触碰到高压电线,导致受伤入院。一名英国少年误解原意,竟将小狗强塞入装满冰水的水桶。

国内媒体评论

【点赞】

人民日报:平等开放 协作分享

从某种意义上说,“冰桶挑战”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在慈善领域的创新应用。从结果看,被点名参与的名人都乐在其中,大多既完成了挑战又掏了腰包。

光明日报:形式简单 名人参与

作为公益活动,其参与形式简单,颇具眼球效应,名人的踊跃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就唤起了公众对渐冻人症的关注,也筹集了可观的资金用于渐冻人症的治疗。

新京报:道德洁癖莫阻创新热情

慈善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就轻易喊停,可能也是一种脱离实际的道德洁癖,有预阻慈善实践的创新热情的副作用。(专栏作家吕频)

中青报:若不喜欢 就别参与

这种低级“炒作”与“恶搞”,消费了慈善的本来意义,是一种虚伪的狂欢,而与慈善无关。批评家们不妨轻松一点、宽容一点,你若不喜欢冰桶游戏,你就别参与好了。(储殷)

国际在线:廉价名人秀言过其实

“冰桶挑战”作为颇有喜感和挑战性的募捐形式,“廉价名人秀”的说法有点言过其实,甚至是对这场充满着温情和正能量的慈善接力活动的一种“诋毁”。 (董斐)

科技日报:裂变式传播 空前关注

随着一桶桶冰水醍醐灌顶,“渐冻症”等罕见病群体在国内得到空前的关注,专项爱心捐款也大幅增长。借助互联网时代裂变式传播的魔力,科普知识和爱心得到了快速高效扩散。(李建平)

长江日报:慈善创意的蝴蝶效应

无一例外,大家都成功了解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配合”了一项盛大的慈善宣传。这是一个慈善创意的蝴蝶效应,结果甚至远远超出了意图和预期。(肖畅)

新京报:别较真 大不了捐100美元

别较真,玩玩而已,大不了你捐100美元;要是较真呢,你就被浇个冰桶,露出点狼狈相,娱乐下大众。(大学教师任孟山)

 

【批评】

人民日报:行为艺术过了头 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慈善应以公序良俗为底线,无论包装成什么样,不能忘了汇聚爱心、互帮互助的内核。如果慈善的“行为艺术”过了头,想必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的。

香港《文汇报》:美加州正干旱 冰桶挑战浪费水

美国加州目前正面临异常干旱天气,在一片珍惜用水的呼声下,当地有官员批评“冰桶挑战”活动浪费水源。

光明日报:“数星星”也给慈善浇了一盆冰水

目前来看,人们津津乐道于“数星星”——关注哪些名人参与了这项活动,曝光率更高的是名人们狼狈不堪的窘态,围观者的心态越发娱乐化。。一些偏离慈善本意的行为,本身就是给慈善浇了一盆冷水。

中国青年报:“冰桶秀”仅限于一场视觉秀

当“冰桶秀”逐渐沦为一场娱乐狂欢时,其过度娱乐化、商业化而失去公益的本真,更有某些公众人物借“冰桶秀”出名,光浇水而不出钱。“冰桶秀”的意义也就仅限于一场行为艺术的视觉秀。

中国新闻网:浇冰水只为引起轰动

有人批评“冰桶挑战”的主要目的变成了浇冰水以引起轰动,获得诸如“我在参加慈善”的自我满足。此外还有人对带有半强迫性的捐款方式和是否真的增进对ALS的理解提出质疑。

新京报:“廉价名人秀”愈加浓厚

当“冰桶挑战”变作买椟还珠时,在大热天连用水用电都要精打细算的普通人,凭什么要陪着一群非富即贵、却为了一张廉价“抢镜门票”不惜往自己身上浇大桶冰水的人发疯?

新京报:你若较真 就被道德绑架

“冰桶挑战”的游戏规则带有某种道德绑架的意味。如果你要是较真,这个活动有强迫之处。(大学教师任孟山)

新京报:商业推销趁虚而入

传播效应远大于募捐效益,有些参与者借机商业推销,没能帮助公众更深切地理解“渐冻人”的生存困境等等。(专栏作家吕频)

北京日报:慈善变味 偏离初衷

这个游戏在网络上“高烧不退”,形成了一种病毒式传播。不少人沉醉在“娱乐”之中,忘了宣传罕见病,甚至有些干脆把“冰桶挑战”当成一场免费的企业产品宣传,这种变了味儿的推广已经背离了游戏的初衷。

北京日报:雷声大 雨点小

在我国,短短几天新浪微博“冰桶挑战”话题阅读量超过29亿,“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的微博留言突破了百万条,但实际捐助人只有数千人—这使捐助活动多少有些“雷声大、雨点小”。

新民晚报:娱乐十足 公益淡薄

有人说它是名人游戏,并斥其娱乐性十足而公益色彩淡薄。网络时代的公益行为,往往有着一定的营销特质,爱心夹杂私货。

和讯网:对“冰桶挑战”说不

身处河南重旱区的鲁山县民众直接打出“河南请对冰桶挑战说不”的横幅,表达自身“要喝水”的心情,这种呼吁有其现实必要性。

 

【理性】

人民日报:互联网助推慈善创新

。慈善不能总停留在办晚会、发倡议、派任务等老三样上,新人新办法,网络传播、名人效应、社交媒体等元素碰撞,往往能在新时期让慈善的市场更为广阔。

光明日报:不能止步于此 还需努力

“冰桶挑战”应当促使全社会在冰水浇头后冷静下来,仔细考虑如何帮助渐冻人症患者改善现状。“冰桶挑战”不是救助的最后一站,关怀不能止步于此,在放下水桶、关闭摄像机之后,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完成。

中国青年报:拷问政府 建立救助机制

国家和政府该如何建立可持续的救助机制,真正支撑起“渐冻人”未来持续面对生活的勇气?首先应对政府及社会的拷问。其次,它应该倒逼政府拿出实际举措、建立机制。如此,这场“冰桶秀”才有其意义与价值。

新京报:借力持续 开拓新意

在对慈善活动不予“过高”期待的前提下,所打开的视野至少有两个维度。第一是如何借已经上升的能见度,开展更持续的工作。第二是如何玩出更多类似“冰桶挑战”的游戏?(专栏作家吕频)

新民晚报:不是结束 致力于爱心转化为福音

公益行动漫长且艰难,大佬和美女们在完成湿身和点名之后,并不意味着这项公益行动的结束。真正关心它的人,应该思考如何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不幸者的福音。

新民晚报:道德绑架 名人效应

有两种因素对冰桶挑战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一是道德绑架,二是名人效应。现代社会公益行为虽然不再是纯粹道德驱动下的行为,但诸如爱心、慈善这类表述,表明公益背后仍然有着浓厚的道德意味。对冰桶挑战持批判姿态的往往是一些旁观者,名人、富人们则会顺应游戏规则,乖乖就范。

国际在线:慈善捐助只是暂时 关键在政府

在扩大明星“冰桶挑战”秀场影响的同时,公众还是要进一步深度讨论罕见病的社会保障问题,毕竟慈善捐助只是暂时的,真正能让罕见病人获得长久保障的还是政府部门。

南方日报(广州):热潮下的冷思考

在“冰桶挑战”的热潮之下,如何真正切实改善罕见病人的生存状态,成为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

(实习生 熊如梦 综合媒体整理) 

分享到:
(责编:实习生:熊如梦、常红)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