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国际专题>>会议-论坛-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我眼中的中国和法国”征文>>征文作品

法中友谊的一座文化桥梁

——评李健吾《福楼拜评传》

向敬之

2014年07月28日13:11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1850年,驰骋法国文坛20余年的,有着文学上的拿破仑风范的,被马克思、恩格斯称赞 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的巴尔扎克去世了。一批有志的青年作家在惋惜和悲痛之余,争做巴尔扎克事业的继承人,高举批判现实主义大旗。但是,他们心有余力不足,只好望洋兴叹。七年过去,一个外省的默默无闻的作家,举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巴尔扎克去世后一度暗淡的法国文学道路。人们初而迷惑,继而震惊,巴尔扎克事业后继有人了!这个人就是居斯达夫·福楼拜,被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名家李健吾推崇备至。在李健吾看来,“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是福楼拜,完美。”

福楼拜, 19世纪中叶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支熠熠生辉亮丽至今的火炬就是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他的许多作品,对后来法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福楼拜1821年生于法国诺曼底卢昂医生世家,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医院环境培养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事物的习惯,对日后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福楼拜在中学时就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早期习作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1840年,他赴巴黎求学,攻读法律,期间结识雨果。1843年放弃法律,专心文学。曾坚持40年疯狂追求音乐出版商的妻子艾丽莎·富科,同时结识女诗人路易丝·高莱有近着十年的交往。但是终生未婚。定居卢昂期间,他埋头写作,偶尔拜会文艺界朋友,直到生命最后时刻。创作是他延续生命的旺盛所在,字句让他探索着离合悲欢的真理,在艺术面前,他是一个最为忠实虔诚的门徒与信使,默默为世界访求着爱恨和没有爱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远嫁的甥女和多情的桑乔治不时写来的函扎,以及晚年悉心指导的莫泊桑的习作与孝顺,给在阴暗老境中的福楼拜几丝欣慰的阳光,弥补他看司汤达一文不值和贬责巴尔扎克卑微过后的空虚。

有着翻译大国风采的新时代中国,五四伊始,外国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化学术成果源源不断被译介进来。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着政治需要、译者喜好、大众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翻译法,使得中国的译介文化主潮迭涌。在前半个世纪宣传德先生、赛先生,西方的成为了主流;建国开始,鼓舞普罗投身火热建设,则以苏俄的为主;而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又恢复原有的势头。近年来,来自韩国日本的小说几乎肆虐在所有校园周围和城市角落。诸多翻译家们才情独行,风格特立,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创造了无法磨没的营养工程。但是,他们对外来文化基本上都停留在译介、引进的层面,很少进入系统思考、学术研究的领域,只是绍介非我文化具体形式,最大限度就是在原创性文化上加了几许自己特色与时代要求的标识。中国对法国文明的译介和学习长时间蔚然大气,却只有李健吾向学术研究的高峰进发、攀登,在出色翻译莫里哀、司汤达、福楼拜等人作品的同时进行系统研究,他的天才大作《福楼拜评传》,就是一部以其分量深度在中国20世纪涉外文化史上,其他难以企及更是无法替代的独创性的学术力作。

《福楼拜评传》以有效把握福楼拜的精神和性格出发,在凸显他的行为高贵的同时不回避传主的人性缺失,尽量丰满一代文豪的形象完美。福楼拜对文学的爱近似疯狂,对父亲安排学习法律的善意选择了背叛,甚至生出了让名扬四海的医士父亲束手无策的病症。按传统中国的思想,他有过不断爱恋但为了创作人生一生不曾婚娶是一种不孝。但他的不肖,使得世界读者有了在《包法利夫人》、《萨郎宝》、《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短篇小说集、《布法与白居榭》中的尽情享受与性情陶冶。在李健吾的内心深处,“巴尔扎克创造了一个世界,司汤达剖开了一个人的脏腑,而福楼拜告诉我们,一切由于相对的关联。他有他的风格的理想,而每一部小说,基于主旨的不同,成功不同的风格的理想”。一个有着真正出息的作者,他的精神和生活都是让匪夷所思的,无论他是富贵还是贫穷,也许在当时世人的眼里,他似乎常常是卑贱的形体,然后人偏偏叨念他有着高贵的魂灵。有着伯爵封号和庄园的托尔斯泰,病死在异乡车站,却成为了俄国最高教会机关的“邪教徒和叛教者”,也成为了文学大家高尔基心中“十九世纪所有伟人中最复杂的人物”,更是成为了革命导师列宁的“俄国革命的镜子”。而福楼拜,放弃了家传富贵的安逸人生,无缘与性爱欢愉的婚姻生活,却荣膺了法国19世纪最大的作家(古尔蒙语)、法国19世纪后半叶最大的小说家(散慈玻瑞语)之类的桂冠,还在50多年后让万里之外的中国青年李健吾寻找到了灵魂对接的融通方式。在李氏的思想高处,走近福楼拜是一种无上的快乐,他悟读福楼拜的人生取向,解度福楼拜的文字魅力,思考福楼拜的宗教皈依,最终以灵动峭拔的文字极力状写福楼拜的艺术追求及其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清新奇崛,韵致自然,让中国读者在振奋之余真正感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正宗与美丽。评传福楼拜的时候李健吾不逾而立年华,但对人情世故的剖析力度,对艺术魅力的鉴赏风度,足以见得他花费的不仅仅是译介的时间与精力,更多的是找寻到了福楼拜性情人生的真生命,而加以了属于自己特色的性情观照和诠释。难怪在成书后已有70余年的今天再次全新推出,依然清新淡雅,足能说明李健吾评传福楼拜在中国范围内,理解深湛、解析透彻,迄今恐无出其右者。

李健吾的认识有着青年人的灵性,沿着关于福楼拜的文字追忆而不认为是一种残酷,他有着自己的年轻主张,又有着审慎的学术析理。福楼拜出版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轰动文坛,但作品受到当局指控,罪名是败坏道德、毁谤宗教,但李氏认为这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完成了福楼拜的性情希望,完成了巴尔扎克的文学希望,使小说进入了艺术的高尚境界。他一度转入古代题材创作发表长篇小说《萨朗宝》,评者以为在字句组合上实现了描写和图画的价值,哪怕是真实的血肉描写,都是坚持一种历史的文笔。187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情感教育》,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小说在揭露个人悲剧的社会因素方面,与《包法利夫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被作者评为仿佛艺术化了的中国小说。然而,社会的丑恶也激发了福楼拜的憎恨。他憎恨一切政党和制度,蔑视和讥笑宗教和政府,在他的文字和思想中,追求最好的宗教,或者最好的政府,都是一种蠢极了的举动。他反对一切组织、义务、权力等人为的观念,甚至把群众定性为愚蠢野蛮的形象。甚至有人不够全面、确切的说,福楼拜在政治思想上是无政府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混合体,极端个人主义者。他对社会现实敏锐、深刻的认识、描写和批判是很正确、很进步的,只是在对社会腐败原因的认识和寻求社会矛盾的解决上,他错了。福楼拜年轻时,社会上弥漫着浪漫主义思潮。特殊的经历和环境,让他更多地接受了颓废、虚妄的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是他对自由、民主、博爱的理想被社会无情毁灭的一种反应,选择的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而已。这些,评传者没有回避。

在《福楼拜评传》中,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福楼拜关于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的主张。他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在艺术风格上,福楼拜从不作孤立、单独的环境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还是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言的统一。他认为:“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锵,思想的准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又说:“表达愈是接近思想,用词就愈是贴切,就愈是美。”因此,他经常苦心磨练,惨淡经营,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他的作品语言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模范散文”。

李健吾思路中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萨郎宝》、《情感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文人与文本了,热情洋溢的笔调,青春昂扬的气息,在明晰完整的结构、果断灵活的行文、斩截透辟的立论以及广博繁富的征引中淋漓尽致,带给我们的一种最为人类精神的潜力与人性本真的活力。作者评传福楼拜时值法国留学归来之时,大胆后生,用一种扎实凝练、丰富灵动的学术文化价值书以及一份与年龄不甚相称的成熟,向需要学养积淀与年龄佐证的学术界,敲响了一串什么是真正西方与东方文化交流的警钟,如同用西洋七声初次向民族五声演奏一般。作者对福楼拜的全部创作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与解析,他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在饱读国外相关文学史与文学评论的同时,保持了独立自主的主观精神,坚持富有个性感受的渗透张力,支撑着独行特立的视角与精辟入微的见解,尽情灵动活脱的言语中,有重点地张扬和表现福楼拜创作的内涵与精神,而不是借助追忆似水流年玩弄文字和堆砌词汇。福楼拜长年累月中积攒下来的书信,成就了作者真正认识和解读一代大家的知性泉源,有直接引用,也有自己的理性把握。同时,着力分析了福楼拜的故乡风情、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圣安东的诱惑》初稿,有游记,有论文,也有对话;还在书中穿插了居斯达夫·福楼拜、路昂市立医院、德拉马尔夫人、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施莱新格夫人、圣安东的诱惑、路昂礼拜堂北门的圆拱、福楼拜的故居:克窪塞不同主题的图片,素描、漫画、油画,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一切的一一,融会着李健吾的智勇和勤奋,流走着年轻人的才分和学识,没有学术家们提心吊胆的忧虑与顾忌,意气风发地借力于青年学者在厚积中爆发的创造巨力,让他对法兰西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鉴赏度与鲜活感,在守望传承和创新的中国视野中扬眉吐气。

《福楼拜评传》问世之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领域,李健吾(笔名刘西渭)的雀跃影子,独特清新,洒脱灵动,随其《咀华集》与《咀华二集》以及短小精悍精彩纷呈的剧评的鲜明主观色彩,熠熠耀眼,成就了他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杰出批评家的传世妙誉。《福楼拜评传》正是他经典评论的精彩开篇。商务印书馆1935年首次由一个高层次的外国文化基金的资助出版,印制精良而有气派。此后,一直未逢再版直至1980年,得以在湖南人民出版社重新面世。27年后,素有学术推介中坚重镇雅称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毅然从故旧文化资源中挑选出予以再版,虽是时令仲夏,但依然化尽一怀凉爽淡雅的清风,慢沁心神,哪怕是读着连连使用的成语,非但没有冗长烦琐的感觉,反而读来琅琅上口,韵味天成,全然找不到岁月无情磨损与有力冲刷过后的痕迹,却使人找到了中法友谊久长的一个历史见证和一座文化桥梁。

分享到:
(责编:郑青亭、肖红)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