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广西沿海、沿江、沿边,其优越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广西推向了国家海纳百川、汇聚天下英才的前沿阵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缘、因情、因爱走到这里,远渡重洋,倾其所有,为联通中国与外部世界、增进友谊迈出了自己坚实的一步。
文化流——
跨越语言的母子情缘
初识杜瓦底敦,这位身着粉上衣黑下围缅式笼基的传统女人,眉宇间透着优雅,言语间透着温柔。然而在她的“女儿”欧江玲老师眼中,事实并非如此。“与学生交流时的她,一点也不‘温柔’。妈妈尊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总爱嘻嘻哈哈,没有什么等级观念抑或是长辈架子。她是妈妈,是老师,是朋友。”
1986年起,杜瓦底敦在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教授留学生,其中最多的是中国留学生。面对“翻山越岭”来的中国孩子,她课外“加课”,除了语言,教授他们的还有鱼汤米线如何鲜而不腥,马哈木尼佛塔如何信仰与雄伟,以及缅中两国自秦汉时期的友好交往如何源远流长。在仰光,点点滴滴,汇聚成了她与“儿子”,即前来进修的广西民族大学缅甸语教师唐秀现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得知中国有编撰缅语教材、字典的迫切需要,杜瓦底敦接受了“儿子”的盛情邀请,于2008年11月,来到了广西民族大学。
“儿子”和“女儿”,是杜瓦底敦对学生们的爱称。从仰光到南宁,中国缅甸语教育、中缅外交领域的众多泰斗级人物都是她的“儿女”。在南宁的时间里,她培养了6批“儿女”,编纂、校审了《实用缅甸语会话教程》《缅甸语旅游文化教程》等多部教材……而在这些成绩面前,杜瓦底敦总是害怕,怕自己教授的还不够多。看到“儿女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等,消除两国误解、增进人文交流,能为中缅友谊发挥一块砖、一粒沙的作用,这才是令她最幸福的事情。
当然,杜瓦底敦也是父母的女儿。困难的家境,年过八旬且远隔万里的双亲,不免是她的牵挂。“但在父母看来,远在他国有人切实地需要我的这份缅语才能,且从事教育工作可以积累功德,这很荣耀。”
两年前,唐秀现因工作奔波过度劳累而病发去世。“一起上课、工作的场景至今依历历在目,现在人却不在了”,不论看到照片抑或是相似的人,作为“妈妈”的她都会发呆,落泪。然而这一打击,也更加坚定了她留在广西与其他中国同事一起通过行动助力中国缅语教学、中缅友谊发展的决心。杜瓦底敦告诉记者,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为双边经贸往来及交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其中,广西与东盟国家间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更是为东南亚语言学科的发展带来机会。
如今,越来越多可爱的中国孩子,已然成为杜瓦底敦的牵挂。“只要我身体健康状况还允许,为了中缅友谊,为了教育,我会一直做下去。”
人才流——
中医药迷的苦丁情结
饮一口苦丁茶,细细地品,苦,回甘,甜中渗着丝丝清凉。品茶,亦是品人生。谈及这位英国老人的中国缘、中国情,正是源于苦丁。
古德曼曾是苏格兰农作物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15年前,在一次天然抗氧化物的研究中,一位越南教授向他推荐了苦丁茶。古德曼向记者回忆道,“虽然苦丁样品在当时很难得到,但是其中发现了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2005年,古德曼来到广西进行实地考察,除了苦丁茶,当地丰富的自然植物资源,以及文化多样性所催生的少数民族独有传统医药,这一系列发现简直令他着迷。但他也同时坦言,自己只是该领域的一名初学者。为了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医药的奥秘,古德曼从一名广西大学的访问学者,于2011年变成了一名“当地人”。
刚定居广西时,野生药材滥种、土壤过度开发、垃圾焚烧、吸烟无序等现实问题曾让古德曼感到非常困惑和棘手。在百色、乐业、马山到武鸣等地,从苦丁到金银花,老人走访各地调研、实验,似乎有用不完的劲儿。他指导培育出的金银花,植株茂盛、产量稳定,经检测其药用成分含量达标。2013年,古德曼为建设“美丽广西”活动写了一份5000余字的调研报告,科学分析环境污染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古德曼告诉记者,有关“美”最好的描述,是大卫?休谟在《道德和政治论文集》中所说的,“事物的美,仅仅在于凝视人的眼中”。“无论是北海银滩还是桂林岩洞,梧州西江还是百色风情,广西美景遍布,但是最吸引我的当属这里淳朴善良的民情、民心。广西人非常欢迎像我这样的外国人,这种感觉比我去过待过的任何国家、地方都要强烈。”谈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的讲话,古德曼认为,从国家层面上,从世界大国之一的领袖口中听到这样的语言,令人感到振奋。“在这个许多西方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封闭的时候,历史不断地演示着,成功智慧青睐那些对外开放的国度。这也坚定了我的追求。”
技术流——
洋技术派的中国爱情
有人爱柳州的山,有人爱柳江的水,有人还爱“龙城”的机械和姑娘,这,正是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柳工”)所引进的“洋”试验技术总监——爱德华。这位魁梧俊逸的美国绅士,是一位纯粹的“技术派”,也是“冲动派”。爱德华曾经历了一次来柳工参观旅程,只有短短几天,却让他做出了人生转折般的决定,辞掉高薪、稳定的工作,收拾行装,于2010年来到广西柳州。
谈及当时的这一冲动,爱德华对记者坦言,他对于工程机械极度热爱是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发展与包容、企业的规模和前景让他兴奋和憧憬,“相同时间内,在中国我做的所能产生的变化和成果,将远远多过在西方传统的机械制造强国所产生的”。这种彰显自身价值、助力企业走向世界的诉求,在他与其他中国伙伴共同努力下,逐步得到了践行,包括改革整机和零部件试验体系、引进发动机低耗油等多项技术、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等。
在中国,爱德华收获的不仅有个人蓝图,还有爱情。“她温婉、善良又不失坚强,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姑娘共有的特质,很迷人”。2013年,他们结婚了。妻子的帮助、当地人的热情,让从遥远密西西比河畔来到这里的爱德华,很快扎根并融入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随着对中国文化、风俗、美景、美食了解的深入,柳州的青山绿水尽是他惬意的身影,“我的中文马马虎虎”,可能是唯一困扰他的事情了。“我有对机械的追求、对妻子的爱,我将继续在柳工工作直至退休,将中国机械推向世界。”
近年来,广西围绕国家“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面向东盟国家、别具特色的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像杜瓦底敦、古德曼、爱德华一样,在越来越多外国智力被“引进来”的同时,在广西医科大学、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农科院、兽医研究所、畜牧研究所等,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人才正在“走出去”。他们不仅带回了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并且融会贯通、探索创新,向周边乃至世界输出辐射,助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为中外交流建起一座座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