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国际传播蓝皮书——

覆盖全球的中国国际传播网络已初步形成

2014年06月30日14:58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 28日,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暨首部国际传播蓝皮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首部蓝皮书以“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主题,指出,2013~2014年度中国国际传播在政策导向上倡导命运共同体的新意识、树立了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新目标、拓展了主体范畴。其在实践上步入了一个新战略转型阶段,正在从关注经济价值向倡导当代中国价值的传播转变,从强调国有机构主体地位向倡导多元主体共进转变,进而构建跨领域、跨国家和跨文化的内容体系,从单向度传播到全向度传播转型;在理论创新上,尝试构建多维历史性分析及去殖民化知识的全球传播研究新范式,探索一种全球传播能力模式。

    覆盖全球的中国新闻报道网络已逐步形成

    蓝皮书指出,覆盖全球的中国新闻报道网络已逐步形成。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新华社全球分支机构数(不含总部所在国境内)和分布国家(地区)数(不含总部所在国境内)分别高达180个、141个,已超过了法新社、路透社和美联社;CNC中文台、英文台电视新闻日均中英文首播均达800分钟,已超过了CNN和BBC,位居同行前茅。截止到2013年11月底,已有40余家海外华语广播机构加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04年开办的全球华语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建成了8个地区总站(非洲、亚洲、北美、西欧、东欧、拉美、中东、大洋洲)、32个记者站和23个海外节目制作室,遍布70多个国家,已在48个国家开办了94家海外落地分台,播出频率数为134个,播出时数为2140小时,播出语种38个,其中,海外整频率电台达到90家,数量仅次于BBC。

    中央电视台已建成63个海外记者站、2个分台与5个中心站,覆盖全球的新闻报道网络逐步形成。而中国外文局下属的10家出版社,每年以近20个语种出版4000多种对外出版物。以中、英、法、西、阿、俄、韩等多语种出版《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人民画报》、《人民中国》、《中国报道》等30余种期刊,发行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网等30多家媒体网站,在全球设有22个海外分支机构。

    然而,尽管中国国际传播的“硬件”发展状况良好,“软件”(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仍有待加强,传播好当代中国形象与价值观、增强中国话语权与影响力依旧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任务。就国家形象而言,中国最受国际民众认可的属性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爱好和平的国家”的认可度仅有9%;就中国文化而言,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依次是:中国武术(52%)、饮食(46%)和中医(45%),高等学府和大众传媒作品则影响力最低。一些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论调如“中国威胁论”仍有部分市场。

    具体到经济层面来看,发达国家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平均熟悉度为9%,发展中国家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平均熟悉度为24%。另据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的“外国精英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项目研究统计表明,近55%的外国精英在接受调查时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发挥了正面的综合影响力,65.3%的受访外国精英认为中国发挥了正面的经济影响力,44.4%的受访外国精英认为中国的文化在国际影响力中发挥着正面的作用,而作为信息传播渠道的学术出版物传播效果最差。

    警惕部分外国精英将“中国崛起”误读为“中国威胁”

    蓝皮书指出,部分外国精英对中国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成就的评分很高,但是在对中国的态度上趋向中性。此外,外国精英对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影响力的负面评价不容忽视。我们需警惕部分外国精英将“中国崛起”误读为“中国威胁”。

    一是中国的政治形象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有25%的受访外国精英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发挥了负面的政治影响力,有38.6%的受访外国精英持中性态度。外国精英对中国政治影响力的负面评价主要是因为对中国政治民主程度、言论自由程度、政府廉洁程度和法制程度的认同度偏低。

    二是中国的军事能力被过分强调和误读。有17.8%的受访外国精英认为中国发挥了负面的军事影响力,有55.6%的受访外国精英持中性态度。外国精英的这种态度可能源于对中国日渐强大的军事能力的担忧,这种担忧也可能与外媒对中国军事能力的夸大直接相关。

    大数据背景下 网络安全成为各方焦点

    蓝皮书指出,大数据时代信息战争将成为军事焦点。在数字化的新世界,距离和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且难以守卫。从战略上看,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发展和军事进步至关重要。2030年,网络性能技术可能成为美军的关键武器。网络空间很可能成为所有政治派别国家之间冲突和紧张局势的战场。

    网络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化的军事和商业活动将越来越依赖无缝的、安全的通信系统,这为意图破坏这些系统的群体创造了机会。世界金融系统,因为资本流通的大量数字化,也会面临网络犯罪的威胁。适用于“数字游牧民”(在很远的地方工作的网民)、互联网内容、知识产权等新媒体的管理立法将成为新的战略争夺点,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隐私和信息准确性之争将变得更加激烈,为了预防和惩罚网络攻击或减轻网络攻击的后果,对国内和国际刑法进行修订将被提上日程。各国政府在制定新媒体战略时,除了严格审查制度,还应该考虑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监督技术,进行全球传播,通过数字娱乐来安抚民众,因此疏导而非限制网络的发展将成为主导思想。(记者 常红 实习生王一惠)

分享到:
(责编:王一惠(实习生)、常红)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