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载员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航班于3月8日凌晨失去联系,多国已经派出搜救队前往相关海域进行搜救。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可靠证据表明发现失联飞机或关联物品。
3月10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下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执行干事拉西那·泽尔博(Lassina Zerbo)先生表示,《条约》所建立的核查系统可能能够为寻找失联飞机出力,他已经要求他的同事们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相关海域是否出现过爆炸。《条约》核查系统是为监测核试验而建立,为什么有可能为失联马航飞机定位呢?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于1993年开始谈判,1996年达成并开放供签署,目前条约尚未生效。为了能够对秘密核试验进行监测,条约制定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核查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全球检测系统、质疑与澄清、现场视察。由于条约还没有生效,核查体系中只有第一个部分进行了建设并已经可以运行。禁核试的全球监测系统包括四种监测手段:地震、水声、次声和放射性核素,其具体方法就是尽可能均匀地在全球部署上述四类监测台站,用以探测核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水声、次声以及放射性核素。
地震和放射性监测可能都无助于定位失联飞机;水声监测探测到失联飞机的可能性也极其小,其原因在于飞机坠海所产生的水声会被海浪声形成的背景所掩盖。唯一的可能性是,如果失联飞机在空中出现过爆炸,那么,爆炸所产生的次声可能被临近的次声监测台站所捕获。
次声波和我们人耳听到的声音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频率低于人耳听到的声音,在20赫兹以下。次声不容易被空气和水所吸收,其波长较长,能够通过衍射效应绕过建筑物甚至突起的地形,所以次声传播的距离比较远。在地球尺寸的传播距离上,次声的强度可以没有急剧的衰减。所以,只要次声明显高于噪音背景,就有可能被全球有限部署的次声台站所捕获。
按照《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应该在全球范围建立60个次声台站,已经建好并达到标准的有47个台站。如果所有次声台站都是均匀分布的话,两个相邻台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3000千米。距离出事海域最近的运行台站是位于帕劳(Palau)的编号为IS39的次声监测台站,它距出事海域的距离大约为3000千米。其次是位于澳大利亚的IS07和日本的IS30。可以看出,出事海域次声台站的分布密度低于全球平均分布密度。因此,《条约》次声监测在出事海域的可探测能力不会高于该系统的全球可探测能力。
最新的估计是,如果《条约》的全球监测系统的所有次声台站都投入运行,在地球表面上绝大部分(95%)的地区,能够有90%的概率探测到210吨以上的化学炸药爆炸。
失联飞机在出事海域最多可能携带了约50吨航油,这些航油可以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其重量十倍(500吨)的炸药能量。可是,这些航油很难像炸药那样在一次爆炸中释放所有的能量,因此即使失联飞机在空中出现过爆炸,威力也会明显小于500吨炸药的威力。《条约》次声监测站探测到失联飞机爆炸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能够探测到的条件是飞机发生过猛烈爆炸,而且出事海域风声等背景噪声不大。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正在建立一套全球监测系统。条约组织的筹委会希望该系统在完成条约的核查任务之外,还能够发挥更多的科学作用。此前,该系统的次声监测站确实探测到一些事故性爆炸,其前提条件都是有监测站距离爆炸源比较近。这次事件告诉人们,如果我们期待这样一个系统能够更多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加紧建设未能投入运行的台站,并提高所有台站的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