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大报精粹>>大使随笔>>新闻列表

大使随笔

邓波清大使:“尼莱坞”现象融入世界潮流

2013年04月04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尼莱坞”产值排在“好莱坞”和“宝莱坞”之后,居世界第三。“尼莱坞”现象让尼日利亚文化日益成为世界舞台上闪亮的明珠

尼日利亚是非洲文明古国之一,其境内的诺克文化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建国以来,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尼日利亚文化在保留古老民族特性的同时,不断与现代文明相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电影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和成功范例。尼日利亚民众常自豪地说,美国有“好莱坞”,印度有“宝莱坞”,尼日利亚也有享誉世界的“尼莱坞”。

尼日利亚电影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在1990年前后逐步走向顶峰,由此拉开了“尼莱坞”电影爆发式增长序幕。如今,“尼莱坞”每年生产超过1500部电影,贡献产值近5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近40万个工作岗位。从电影年产量看,“尼莱坞”仅次于“宝莱坞”,居世界第二;从年产值来看,它排在“好莱坞”和“宝莱坞”之后,居世界第三。

尼日利亚电影一般通过简易“家庭作坊”拍摄,通常一周左右就能拍出一部电影,成本可控制在两万美元左右。由于电影院线在尼日利亚相当匮乏,仅有几家影院且都集中在拉各斯、阿布贾等少数大城市,而VCD、DVD播放机在尼日利亚普通家庭中却十分普及,因此尼日利亚电影通常是以VCD或者DVD光碟方式出售,售价在1—2美元之间。由于价格相对低廉,大多数民众能买得起,尼日利亚一部电影经常能销售出几万张甚至几十万张光碟。

“尼莱坞”电影不仅在尼日利亚国内非常畅销,还销往非洲各地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在欧洲、北美和加勒比地区的非洲裔社区中,“尼莱坞”电影也很受欢迎。近年来,“尼莱坞”电影生产商越来越多地邀请西方演员参与电影拍摄,或与其他国家制片方合作,以“借船出海”方式将本土电影推向国际市场。2003年由恩凯姆·奥乌主演的尼日利亚喜剧片《奥索菲亚在伦敦》就大获成功。

此外,尼日利亚在音乐领域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尼日利亚的当代音乐,不仅包含了各民族,尤其以豪萨族、约鲁巴族和伊博族为代表的传统音乐形式,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音乐。尼日利亚传统舞蹈音乐“HIGHLIFE”和棕榈酒音乐,曾被称为“非洲音乐心脏”。这些极富民族与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被聪明的尼日利亚人巧妙地与现代音乐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识有机结合,形成了节奏感十足、动感欢快的艺术形式。深受尼日利亚人喜爱的流行音乐——“jùjú”,就是棕榈酒音乐、约鲁巴民族打击乐等传统音乐与外来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的产物。这种风格独特的音乐,不仅深受尼日利亚人喜爱,是本国重要节庆活动的必备内容,而且成为当今国际流行乐坛的一道独特风景。许多尼日利亚音乐家把非洲元素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活跃于欧美乐坛。知名的尼日利亚音乐人费米·库狄(Femi Kuti),就常与欧美音乐人合作录制专辑,并曾在2003年、2010年和2012年获得格莱美奖提名。

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都体现出尼日利亚人正努力跟上世界潮流。也许不用太久,“尼莱坞”现象还会在其他领域上演,让尼日利亚文化成为世界舞台上更加闪亮的明珠。

(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邓波清)

分享到:
(责编:杨牧、袁勃)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