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用当代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本报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郑红 

2014年02月10日20:52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近年来,话剧、音乐、当代艺术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形式亮相德国,不仅让当地民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而且进一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和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2月8日和9日,柏林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德意志剧院第一次迎来了中国话剧演出。导演孟京辉带着话剧《活着》连续演出两场,门票提前一个月就销售一空。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对本报记者表示,这部话剧的成功演出也可以看作德国主流艺术界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创作的认可。用当代文艺创作来讲述中国故事,将能打动更多西方观众,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得更深、更远。

中国话剧,首次走进德国戏剧殿堂

话剧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陈平说,这也是文化部“欢乐春节”主题活动的一部分。为了让它走进德意志剧院,前后联系沟通了近两年。德意志剧院从未上演过中国话剧,对中国当代戏剧发展也不够了解。演出效果让德意志剧院艺术总监乌尔里希?库翁大为震撼:“这是一部有力量的话剧,将幽默、悲伤等情绪和音乐、视频等舞台元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演出完毕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这在德意志剧院是不多见的场景,足以证明观众的感动。”

演出结束后,文学研究家比吉特?穆尔克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话剧的舞台策划和舞台画面。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院长克劳斯?西本哈尔教授对本报记者说,剧本是中国的,但他也看到了很多西方戏剧美学的元素。“这是一个熟悉与陌生的结合体,给我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他说,这是一部近现代中国的史诗,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表现都很棒,导演成功地将不同的东西精妙地结合在一起。“尽管我不懂中文,偶尔看看字幕,但故事很贴近地打动了我。我觉得离这些角色很近,也能理解他们。”

孟京辉在演出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德国当代戏剧在国际上首屈一指,德意志剧院则被认为是德国戏剧的殿堂。到此演出是他多年前的愿望,心情可以用激动、兴奋、紧张、不安来形容。本报记者观看了话剧的两台排练,直到正式演出前两小时,全体演职人员还在打磨话剧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排练和演出,都带来作品的进一步完善。现在,我们全体演职人员进入了蓄积能量的状态。我可以用自信和踏实来表达心情了。”孟京辉说,在德国顶级艺术殿堂上演中国话剧,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精神,让他感到很自豪。为了让德国观众更好的理解话剧,工作人员事先准备了剧情介绍,话剧演出过程中同步播放德文字幕。孟京辉表示,虽然话剧重视用语言来反映戏剧冲突,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声音、形体、能量辐射等也很重要。“我们在话剧中彰显的是关于人的心灵史诗,折射的是命运的逻辑和思考。”

在柏林演出前,孟京辉还带着话剧参加了汉堡莱辛戏剧节,在塔利亚剧院演出两场。

多元文化产品,反映多彩中国印象

据介绍,最近几年中国有诸多现代文艺形式在德国呈现,获得好评。刚成立的北京现代室内乐团2012年参加石荷州音乐节中国主宾国活动,并和欧洲三大室内乐团之一的汉堡室内乐团同台演出;中国戏曲学院创作的小剧场实验戏曲《还魂三叠》,用现代舞台形式综合昆曲、京剧和越剧讲述三个古代女子的爱情故事;卡塞尔举行的《大道之行》中国公共艺术展,在当地各界的热情要求下,展期从三个月延长到半年。今年还将举行当代艺术展、青年交响乐团演出、让昆曲同巴洛克歌剧同台竞技、在柏林国际短片节期间举办《北京焦点》活动等等。

2013年-2014年也是中德语言年。自去年5月活动启动以来,全德14所孔子学院和三所孔子课堂、各高校、中小学等开展各类汉语体验班 650余次,学员11000多人,中国文化活动800余场,观众总数超15万。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参董琦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前德国越来越多的民众学习汉语,不少学校还将它列入德国“高考”成绩,正说明了中华文化在德国日益受欢迎,当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整体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结果。今后他们还将继续通过孔子学院这个品牌,通过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增强文化辐射,展现中国发展

演员黄渤这次不仅担任话剧的主演,而且还将参加柏林电影节的相关活动,同德国电影公司进行交流。他对本报记者表示,以往外界看待中国影响力的时候,通常看的是经济方面,实际上文化的辐射力也很重要。期望有更多的中国文化形式走到海外,把中国对社会、对世界和价值观的理解传递开去。孟京辉说,展现中国文化,既需要京剧、杂技等传统艺术形式,也需要诗意的,青年化的,前卫的等等各种形式。戏剧集结了舞蹈、音乐、影像、文学等一身,是一种强有力的当代文化形式。我们到国外演出每次都很受欢迎,很“来劲儿”。

陈平认为,过去我们讲文化“走出去”,京剧、民乐、杂技、文物展等传统形式多一些,外国民众因此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仅经济得到腾飞,人民生活发生巨变,在文化创造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我们可以花多一些气力介绍当代文化形式,这样不仅让西方了解到当代中国文化生态,而且能通过这些优秀作品进一步了解到当代中国、当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人民的面貌。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多年前在谈到中国当代艺术时所说,通过中国的当代艺术,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家的原创力。而这些又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因为没有改革开放的蓬勃舞台,就没有这么丰富的艺术创造。 (本报柏林2月10日电) 

分享到:
(责编:耿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