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参拜了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公然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进入2014年,日本方面的后续动作持续不断,准备实施离岛“国有化”、政府首脑继续鼓吹“价值观外交”、将有争议岛屿纳入教科书以及编订航空自卫队《应对手册》等。从战略角度分析不难发现,日本方面目前正借历史问题转移国际社会关注点,妄图打包完成两项战略部署。
安倍访问印度为其价值观外交补缺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期访问印度并以首席嘉宾的身份参加了印度“共和国日”阅兵式。此次访问中,安倍大谈日印两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曲意迎合印度“东向战略”,在此基础上,双方在政治、经贸甚至防务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日印走近,一方面是由于两国近年来都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战略延展,印度积极“向东看”,日本则积极谋求对东南亚事务的主导权。双方的战略交汇点正是南中国海区域,这是日本拉拢印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安倍晋三在2013年共出访25个国家,在此期间,其大肆鼓吹“价值观外交”,妄图打造针对中国的半月形包围圈。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是这一圈层的重要缺口,安倍访印正是为其价值观外交补缺的行为,这是日本拉拢印度的根本原因。
岛争加码助其海洋战略升级
安倍内阁上台以来,启动了日本海洋战略升级的进程。安倍本人亦积极鼓吹将日本由“海洋保卫之国”转变成“保卫海洋之国”。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方面一再扩大其国土胃口,将其“管辖海域”及“海洋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几乎无以附加的程度。日本有关方面认为其海洋国土面积在600万-700万平方公里之间,其海洋势力范围不限于西太平洋海域,北印度洋海域也是其“利益攸关的区域”。因此,日本借历史问题挑动对其战后安排合理性的讨论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启动了“离岛国有化”进程,许多不具备领海基点条件的“离岛”被赋予了基点地位,这是其海洋扩张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日方大肆宣传对中日、韩日争议岛屿的所谓“保卫”,提出一系列所谓“依据”,妄图借此赢得国际社会同情,对其近期涉海动作的过程放松警惕。这是其海洋扩张的第二步。(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海疆问题专家王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