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机制”践行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为国际体系转型提供新的规范、价值和原则

“金砖机制”践行国际关系民主化

焦世新

2013年03月22日10:02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中国新任国家领导人出席金砖国家德班峰会,使得这个完全由新兴国家创立的全球性合作机制再度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金砖国家各国在政治制度、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领域存在很大差异,也存在着战略互信不足和全球市场竞争等问题,但共同的命运和历史使命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并被冠之以“金砖国家”的名称。比如:它们都处于快速崛起的现代化进程中,都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都面临着现有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的羁绊,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观点和利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创立也反映出各国希望加强合作,确保自己的现代化崛起能够持续下去的愿望。当然,要保持目前的崛起势头,实现最后的全面崛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乍暖还寒的关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做出努力。

第一,增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内在凝聚力。作为一个新创建的合作机制,金砖国家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其他方面都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凝聚力。各国政治状况和价值观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等使得它们在具体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从而也使得各国对金砖合作机制的心理预期不同,这不利于金砖各国在全球治理等问题上“劲往一处使”。虽然,经过前四轮的金砖峰会,各国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发言权、改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科技创新,乃至全球气候治理等都达成了一致,但除了金融领域外,围绕着这些共识而展开的实际步骤仍显单薄,还不足以让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重要载体。金砖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也并没有凸显出金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虽然中国是俄印巴等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但金砖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并不比它们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密切,过于松散的经济联系显然不利于增强这个机制的凝聚力。只有加强经贸关系,建立开创性的贸易原则和条款,建立金砖国家之间的战略经济伙伴关系,才能将各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也才能建立真正的凝聚力。比如,在金砖国家之间,在能源出口和进口国或原材料出口方和进口方之间,就像当年法德煤铁联营一样建立具体经济部门的共同体;再比如,就像美国打造TPP一样打造金砖国家战略经济贸易协定,等等。

第二,加强金融合作,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金砖国家机制赖以创建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就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不负责任的量化宽松政策,在2009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首次首脑峰会上,金砖国家的声明就对改革现有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监督和监管发出倡议。经过历次峰会,金砖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不断细化,成员国间本币结算和贷款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在三亚峰会上,《“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获得通过,该协议规定,成员银行将进行发行债券,加强扩大本币结算等方面的合作,这对推动五国之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非常有益。在2012年的第四届金砖峰会上,各国又签署了多边本币授信和多边信用保兑等两项协议,这进一步推进了金砖国家间的本币结算与贷款业务。金砖国家的财长还探讨了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可能性,预计这将成为德班首脑峰会的一个重要讨论议题,并会获得实质性进展。金砖国家在相互贸易中实行贸易本币结算,这减轻了对美元的依赖,从某种程度上帮助这些国家的货币规避欧美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建立金砖国家银行可以更好地推动本币结算和贷款业务,从金砖国家的实际能力看,它们大都拥有良好的财政状况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也具备建立独立金融机构的条件和实力。金砖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对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是一个促进。

第三,践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国际体系转型提供新的规范、价值和原则。人们常说,“全球财富和权力正在从西方向非西方转移”,那么这种财富和权力的转移都转移到哪儿去了呢?其中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了金砖国家,金砖国家的群体崛起就是表征,而金砖机制的出现则是权力转移推动下国际体系转型的体现。金砖国家在发展中深受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之苦,在金砖合作机制建立时它们在联合声明中也宣誓要对不合理的国际秩序进行改革。既然如此,金砖国家机制就提出与原有国际体系规范不同的,更能代表人类进步方向的新的、更合理的规范、原则和主张,其中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就是切实践行国际关系民主化,突破权力政治的樊篱。只有对此做出了新的、成功的实践,才能使得金砖合作机制处于道义的高地,也才能真正为国际体系转型提供新的规范。

最后,金砖国家除了要加强在全球经济、气候等治理方面的协调外,还要加强国内政策的协调,使得这一合作机制成为金砖各国国内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改革的外部保障机制,从而也成为金砖各国最终实现完全崛起的保障。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金砖各国真正成为国家崛起过程中的战略同伴。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