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缅甸,政治经济风险都不小(国际视点)--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地产价格上涨太快 外商权益难获保障 

投资缅甸,政治经济风险都不小(国际视点)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 于景浩

2013年01月24日09: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一名码头工人在缅甸仰光港搬运货物。
  人民视觉

  1月23日,原定于当天提交给缅甸总统吴登盛的中缅铜矿调查报告并没有如期出炉。此前一周,调查委员会成员、反对派全国民主联盟议员钦桑莱曾信誓旦旦:民盟领导人、莱比塘铜矿调查委员会主席昂山素季已经决定提前一周,也就是在23日向总统提交调查报告。

  万宝矿产(缅甸)铜业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董云飞23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根据他获得的消息,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可能会推迟到2月中旬提交。不过,中方仍然希望缅甸政府能给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21日,由30名僧侣和人权活跃分子组成的“和平徒步行走团”从仰光市出发,计划用两个月时间步行近1300公里前往中缅边境克钦邦城镇拉杂,用实际行动呼唤和平。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缅甸国内政治、经济问题丛生,历史政治错综复杂,这增加了缅甸政府吸引外国投资的难度。

  对待外资须信守承诺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外国对缅甸的约400亿美元投资中,绝大多数集中在能源、资源行业。据统计,截至2012年5月,缅甸已经批准的项目中,石油天然气项目投资总额达134.75亿美元,其次是电力行业项目,第三是矿产业,这三个产业的投资总额在总投资中的比重高达93.08%。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这些项目多数在缅甸实施政治和经济改革前由外国企业同缅甸军政府签署,很多资源类项目因为运作不透明、拆迁补偿不公遭到民间的质疑和抗议。2011年9月,缅甸政府以环保为由突然叫停中国投资30多亿美元建设的中缅合资密松水电站;2012年1月,缅甸政府再次以环保为由,叫停了泰国意泰公司计划在土瓦修建的一座大型火电站;2012年11月,缅甸发生针对中国公司在实皆省蒙育瓦投资的莱比塘铜矿的大规模抗议,抗议者以环境污染、补偿不公为由要求关闭该项目。

  针对缅甸接连撕毁同外国企业签订商业协议的行为,缅甸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表示:“政府在实施大型工程前需要透明。然而,如果我们单方面撕毁同外国公司签署的正在进行的工程合约,我们将会丢掉国际信誉。如果缅甸想要成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那么它必须信守承诺。”缅甸国防部长威伦中将在缅甸议会举行听证时表态,如果缅甸随意撕毁协议将会导致外资对缅甸望而却步。

  由于缅甸国内政治格局正发生剧烈变化,此前签署的不少商业协议遭到冲击,令缅甸投资环境的确定性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对此,吴登盛宣布,缅甸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大其能源部门的透明度。政府将会公开从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矿中获得的收益,同时,从事相关行业的企业也需要向社会公布其向政府缴纳的所有税收。

  政治经济都存不确定性

  本报记者在赴缅甸采访时,明显感受到缅甸地价和租金价格暴涨不仅增加了企业投资的成本,而且严重影响了外国投资者。仰光主要宾馆标准间的房费已经从两年前缅甸开放之初的每晚70美元飙升到目前的250美元甚至更高。在仰光,记者经常会听到“房租又上涨了”的抱怨声。一名中国公司主管告诉记者,该公司在茵雅湖畔租的一处办公室租金从去年的每月5500美元,涨到了现在的每月15000美元,上涨幅度令人咋舌。

  亚洲开发银行助理首席经济学家帕克曾表示,缅甸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风险中,首当其冲的是经济改革和经济自由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缅甸目前正在致力于市场化改革,但政府如果对于改革的节奏和力度把控不好,在控制通胀、保持汇率和资本流入稳定以及信贷合理增长方面出现失误,将导致经济出现动荡。

  尽管《外国投资法》已经出台,但缅甸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相关法律仍然十分欠缺,而且由于军政府时期许多法律的模糊性,不少投资者认为在缅甸投资仍然面临许多不可控的风险。美国《华尔街日报》不久前的一篇报道说,尽管缅甸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明星,然而一些投资者仍然认为缅甸的政治经济风险太大,并担心资产价格已被哄抬至不合理的水平。

  此外,吴登盛领导的新政府能否完全控制缅甸政局、引导缅甸深化改革也受到不少质疑,最近发生的克钦冲突再次暴露了缅甸政府对于军方的控制力十分有限。有分析人士认为,军人集团依然在缅甸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军队在缅甸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受到挤压,包括国防预算被削减、军队控制的“经控公司”受到挑战、民间力量频频向军方叫板等,一旦引发保守派的军方强力反弹,将给缅甸改革带来巨大的政治风险。

  泰国清迈大学地区社会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缅甸问题学者差言·维达那普蒂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迄今为止,外国投资者在缅甸多数都是看得多、做得少,因为缅甸投资环境仍然面临太多不确定性。对于正在实施的改革,缅甸政府需要把握好开放节奏、控制好进程,外界也要对缅甸的改革给予耐心和时间。

  (本报曼谷1月23日电)

联系本文记者

孙广勇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