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用品多数是中国货”——加纳人眼中的中资企业--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第一现场

“我的生活用品多数是中国货”——加纳人眼中的中资企业

本报赴加纳特派记者 苑基荣

2013年01月05日08: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我的生活用品多数是中国货,没有中国商品,我的生活水平不会提升这么快。”加纳首都阿克拉客运司机阿加杜对本报记者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来加纳经营兴业,在促进加纳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然而,极个别不讲诚信的中国商人违法违规行为被当地和西方一些媒体肆意炒作,有失公允的片面报道使一部分加纳百姓茫然,也使在加纳工作的一些中国企业和中国人的声誉和积极性受损。本报记者赴加纳进行实地采访后发现,在加纳的多数中资企业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和赞扬。

  带来资金  促进发展

  中兴加纳有限公司主管张宏江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自2005年进入加纳以来,公司业务已覆盖政府部门、企业用户和运营商,承建了加纳政府电子政务和通信传输网络。加纳艾丝珀瑞索电信公司市场主管菲尔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兴不仅推动了加纳通信技术进步,提高了政府办公效率,还降低了通信资费。中国企业为加纳带来资金、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加纳经济社会发展。”

  中兴加纳公司的成功是中资企业在加纳实现发展的缩影。据中国驻加纳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高文志介绍,从1994年到2012年,中国在加纳注册项目数量一直排名第一。

  本报记者在加纳采访时发现,几乎所有修路架桥的工地都有中国员工的身影,加纳很多标志性建筑,如独立广场、国家体育场等都是中国援建的,它们已成为当地百姓休闲运动和外国游客参观的重要场所。

  强化责任  诚信守法

  记者走访非洲多个国家,发现一些问题并非个案:赞比亚的中国科兰煤矿两次发生中国员工与当地人的摩擦;肯尼亚、马拉维等国2012年都发生了针对中国非法销售行为的抗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导致这些摩擦的原因主要是极少数中国商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采矿,缺少社会责任,没有融入当地社会。极少数中资企业各自为政,缺少行业自律。此外,当地法律不健全,缺少有力监管机制等。

  中国驻加纳大使龚建忠认为,中国国内需要强化谁派出、谁负责原则,建立出国人员登记备案制度;对派往非洲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有序管理;加强中国企业间战略协调;建立与所在国政府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记者在加纳总能遇到当地人微笑着用中文“你好”打招呼。无论是加纳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他们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关于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如何在加纳立足并实现长远发展的真诚看法。

  加纳东部省科瓦比市阿伯莫索镇酋长威尔逊说,要把在加纳诚信守法经营的中国商人与极个别进行非法活动的中国商人区别看待。阿格尔化学药品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巴杜说:“与我合作的中国人都很讲诚信,遵纪守法,我喜欢同他们合作。”加纳可可委员会公共事务主管阿门亚说,加中两国合作互补性强,两国需要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加中以及非中关系才能越来越好。

  (本报阿克拉电)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