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传承胞波情谊 捍卫人间正道

杨祥章
2025年05月22日14:45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5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期间,会见缅甸领导人敏昂莱。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共同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缅方对此积极认同、高度评价。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和缅甸建交75周年。值此重要节点,两国领导人的这一重要共识体现了中缅两国反殖反霸、坚守国际公平正义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担当,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求团结、反霸权、促和平、谋发展的共同心声。

中缅山水相连、胞波情深,两千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见证了中缅人文相亲和文明交融。近代以来,两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中并肩奋战,在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协同发展的道路上相互支持,共同谱写了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睦邻友好的历史篇章。

血火淬炼的反法西斯同盟。作为友好近邻,中缅两国有着共同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记忆。上世纪40年代,中国战场与缅甸战场同为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远征军将士入缅抗击日本侵略者,有力守护了中国的西南门户,助力了缅甸人民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两国民众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修通了从云南昆明到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开辟了国际援助物资运往中国战场的生命线,为打破日本帝国主义殖民者对华封锁提供有力支持。中缅两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合作,彰显了同甘共苦、命运与共的胞波情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和平共处的东方智慧。新中国成立后,缅甸是最早予以承认的国家之一,是最早与中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邻国,有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密切协调配合,展现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多边平台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和成效。1955年,中国、缅甸、印尼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在万隆召开会议,倡导“不结盟”和“求同存异”,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反殖民运动、加强团结合作的标志事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精神提倡“平等、包容”,共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追求平等、独立与和平的外交实践,是亚洲文明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贡献。

国际舞台的相互支持。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缅甸是签署“两阿提案”的23个国家之一,投出了支持中国的赞成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关键时刻,恰逢缅甸著名外交家吴丹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秘书长秉持国际公义,在提案表决前夜,顶住压力确保程序公正,并在提案通过后第一时间致电周恩来总理,通报这项重要决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始终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联合国框架下为维护包括缅甸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利、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的守望相助。2020年1月,习近平主席历史性访问缅甸,中缅关系进入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缅两国始终践行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初心,不断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无论是遭逢自然灾害,还是面临新冠疫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中缅两国始终携手同行,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今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强烈地震,中国救援队第一个抵达震区协助缅方抗震救灾,中国政府宣布一系列对缅紧急人道主义救灾援助,为缅甸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有力支持。缅甸人民称赞中国是“金山银山换不来的真朋友”。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正是这样一段段故事,不断续写着中缅胞波情谊的新篇章。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区国家正站在整体振兴新起点上。中缅两国将继续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弘扬万隆精神,捍卫两国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赓续新时代胞波情谊增添新动能,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抵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建设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编:苏缨翔、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