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魔盒开,幸福拔节长
竹丝滑过指尖,经纬依序穿插。
不到2分钟时间,一条惟妙惟肖的竹编小鱼就在当地竹编大师陈云华手中“游动”起来。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内,中外媒体记者啧啧称赞:“中国工匠的手太巧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传承人陈云华正在指导国外媒体人士制作竹编小鱼。人民网记者 赵祖乐摄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近日,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来到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半城山水半城竹”的青神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竹编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以精、巧、奇、绝闻名于世,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也与丝绸、蜀绣一起并称“蜀中三宝”。
如今,青神竹编已形成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等25类30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少国家盛产竹,但是竹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埃塞俄比亚通讯社副首席执行官内加西·安巴耶·阿拜对此感触颇深:“我们国家也有很多竹子,但没有人把它做成生活用品或工艺品,更没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今天看到青神竹编对我启发很大。”
匠心续传承,创新促发展。常见的竹编编织结构有人字编、十字编、六角编、螺旋编、绞丝编等。而青神县的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张德明在此基础进一步完善创新“双线交叉走丝”技法,可将0.33毫米的竹丝和中国传统瓷器结合,形成了整体效果精致典雅的瓷胎竹编。凭借该独特技法,张德明让传统的竹编技艺与国际知名时尚品牌实现跨界合作,推动青神竹编进一步走出中国、蜚声世界。
青神瓷胎竹编作品。徐鹏摄
“传而不统”是张德明常常对技艺传承创新的理解。为了更好推广竹编技艺、传播竹编文化,张德明专门为“零基础”的竹编爱好者研发了“非遗竹编体验包”。体验包内含两个瓷胎、若干竹丝和基础编织教程。“竹编技艺入门容易精深难,有了这个‘竹编魔盒’,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人都可以体验中国非遗竹编的魅力。这就为我们竹编技艺创新,提供了更多空间与可能。”张德明说。
在张德明看来,竹编是一门通心的技艺,也是一门心上的艺术。西方心理学家通过长时间研究发现:当人们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时,经常会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酣畅淋漓的状态。这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理体验,被称为“FLOW”。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将它翻译为“福流”。
“因此如果一件事让你产生浓厚兴趣,专注而沉浸其中,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知。你始终被一种愉悦的力量推动着,虽然这件事对你有挑战,但你不断探索,觉得能控制它。当活动完成后,你无比喜悦,体会到创造性的乐趣。如果上面的情景都曾出现,毫无疑问,你就是拥有过福流体验的人。”彭凯平指出。
当过多年老师、经历人生风雨的张德明希望更多人通过学习竹编技艺,创造幸福、体会“福流”。“我们不仅是用手在编,更是用心;我们不只是在编织作品,更是在编织‘幸福’。”张德明说。
工作中,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张德明经常受邀向国外人士介绍竹编技艺和竹编文化。眉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根竹丝,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一个魔盒,开启时尚与实用、环保与绿色。
近年来,青神县不断深化与国外竹资源富集地区合作,已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一批非遗传习所、国外竹艺培训点,培训了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万余人,带动当地群众用竹编“编织”起自己的幸福生活。
竹编魔盒开,幸福拔节长。
统筹:李舫
策划:史鹏飞
审核:熊建
文字记者:邱越
图片编辑:赵祖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