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阿拉伯现当代文学掠影

薛庆国
2022年12月04日04: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自古以来,阿拉伯民族热爱文学,其早期文学遗产可上溯至公元5世纪。阿拉伯人最引以为傲的古代文学成就,是他们称为“阿拉伯人之史册”的诗歌。同时,阿拉伯散文也有诸多名作传世,最为世人熟知的无疑是民间文学巨著《一千零一夜》。

  自19世纪初开始,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撞击、融合之下,阿拉伯文学逐渐走上创新发展的现代复兴之路。曾经成就辉煌的阿拉伯诗歌,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风格嬗变,最终确立了自由体新诗的主导地位。小说、戏剧等体裁也结出具有阿拉伯风格的累累硕果。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的一项突出成就,就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声誉和深远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与文化思潮同频共振,阿拉伯文学走进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加贴近人民与时代的脉搏。

  本土优秀作家的群体性崛起

  阿拉伯现当代文学记录了阿拉伯社会的风云变幻,抒写了阿拉伯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了确立民族认同、传播启蒙思想、抵抗殖民侵略、追求理想进步等深刻主旨。一部现代阿拉伯文学史既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变革史,也是一部现代阿拉伯人的心灵史。

  从地域分布看,阿拉伯各国文学发展虽不同步,但整体呈现全面开花之势。埃及、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等国文明根基深厚,一直处于阿拉伯社会变革中心,且与西方文学接触较为频繁,成为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先驱和重镇。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马格里布国家,以及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文学虽然后发但进步迅速,各有千秋。

  从文学体裁看,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逐渐成为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主角。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大家,创作了大量思想深邃、艺术精湛的小说。诗歌特别是自由体新诗和散文诗,也深受阿拉伯读者喜爱。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巴勒斯坦诗人达尔维什以及叙利亚诗人格巴尼、阿多尼斯等人的诗作风靡阿拉伯世界,并在世界诗坛享有盛誉。同时,现当代阿拉伯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创作理念,也往往发端于诗歌界。

  从写作风格看,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阿拉伯文坛的作家大多遵循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但马哈福兹等作家的作品中也融入意识流、象征、隐喻等现代写作技巧。20世纪后半叶崛起的阿拉伯作家群体,既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与写作手法影响,又从阿拉伯传统文化中汲取神话、传奇、民间故事等养分。可以说,阿拉伯现代文学在与世界文学主流接轨的同时,保留了浓厚的阿拉伯本土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近现代以来,众多阿拉伯女作家的文学创作也颇具规模与成就。她们更加关注女性的真正解放,抨击封建礼教与陈规陋习。有些女作家的视野非常广阔,在作品中表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这些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品,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着力把握社会与时代脉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1年前后多个地区国家接连发生动荡,阿拉伯世界遭遇沉重危机。在时代的洪流中,阿拉伯民族经历的坎坷催生了阿拉伯文学的兴盛。

  在新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关头,阿拉伯文学没有缺席。作家们对当代阿拉伯人面临的各种挑战做出回应,以文学表达对现实的关切与忧思。一些重要作家着力把握社会与时代脉搏,洞察历史与现实的幽深曲折,留下不少精品佳作。

  新世纪阿拉伯长篇小说的数量之丰、质量之高、影响力和关注度之广,以及一些小说的销量之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面对复杂而曲折的现实生活,长篇小说这一文体最有可能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自由,让作家刻画、批判和反思现实。一些作家聚焦社会热点,创作的小说成为大众话题,作品销量一路攀升。网络文学的出现,也使得长篇小说更易问世并广为传播,许多作家脱颖而出。同时,部分阿拉伯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设立了丰厚的文学奖项,刺激并推动了长篇小说的创作发展。

  新世纪20余年里,阿拉伯文坛后起之秀崭露头角,80后乃至90后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群体。曾经令人眼花缭乱的实验性写作,逐步被贴近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新现实主义所替代。

  展现鲜活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

  中阿友谊源远流长。在阿拉伯文学界,许多现当代作家都与中国结缘。其中不少人曾经来过中国,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并以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作品,涉及游记、散文、诗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多种体裁。

  呈现在阿拉伯现当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总体延续着阿拉伯叙事中对中国的正面话语传统,并以丰富的时代素材,描摹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与辉煌、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不少优秀的阿拉伯作家能够摆脱西方的话语霸权,以独特丰富的视角,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呈现出鲜活、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

  讴歌中阿友谊也是阿拉伯作家书写中国题材的常见主题。诗人格巴尼曾在叙利亚驻华使馆担任外交官,在他创作的多篇诗歌中,“中国”都被赋予遥远而美好的意蕴。另一位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于2019年出版了中国题材诗集《桂花》,将他对中国自然、文化和友人的深情厚谊寄寓其中,真诚真挚,读之令人动容。当无数阿拉伯青年诵读这些美丽的诗篇时,无疑也会给他们心中的东方文明古国增添浪漫温馨的色彩。

  被誉为“也门小说之父”的阿卜杜勒·瓦利在短篇小说《中国之路》中,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援外人员与也门人民共同建设也门公路的往事。作家用朴实的语言告诉人们,“中国之路”实际上有两条:一条是铺在莽莽群山中的有形之路,另一条是在也门人民心中延伸的“友谊之路”。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4日 07 版)
(责编:牛镛、赵欣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