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乘“一带一路”东风 让渭南故事走向世界

2022年08月08日19:16 | 来源:国际在线
小字号

  秦东大地,沃野千里;民俗之乡,精彩纷呈。

  7月31日—8月3日,2022年“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行活动南线采访团首站走进渭南,采访团深入合阳县、韩城市、大荔县、华阴市等地,用镜头记录渭南市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故事,用笔头书写乡村振兴的渭南实践,用作品展示渭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实践、新成就、新经验。

  多彩非遗 赋能文旅融合

  “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8月1日上午,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内响起阵阵掌声,唱腔豪迈的华阴老腔表演、精妙的提线木偶戏、变化莫测的华山戏法,让采访团成员大饱眼福,更有成员上前向老艺人“拜师学艺”。

乘 “一带一路”东风 让渭南故事走向世界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808153158

采访团成员学习老腔表演 摄影 吴明玲

  渭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悠久的历史和广博的文化积淀使渭南市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字圣仓颉创造了汉字,酒圣杜康酿造出美酒,史圣司马迁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目前,渭南全市共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112项,市级31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118人,市级643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位居陕西全省第一。华阴老腔等非遗项目,曾先后亮相欧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国际舞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渭南元素。

  “在渭南,我了解到了以前并不是很熟悉的非遗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了陕西人民的热情好客与开朗乐观。”采访团成员人民日报社记者吴凯说,“非遗文化既有老一代人的传承,又有新一代人的创新。这些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手上重新焕发出光彩,我十分感动。希望陕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得更好、更出彩。”

  威严端庄的史圣雕像、古色古香的古城街道,独具特色的韩城美食……在韩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怀旧气息诠释着韩城的味道,演绎着古城质朴的风土人情。

  在司马迁祠,采访团详细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传奇故事,在史记大讲堂聆听专题讲座,在衣冠冢前拜谒一代史圣司马迁。在韩城古城,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城隍庙、史记文化街区、状元府博物馆等地,探秘古城的前世今生,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韩城秧歌表演以及《对决·嘉庆三年》情景剧表演,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展示,品尝韩城特色美食。

乘 “一带一路”东风 让渭南故事走向世界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808153543

采访团成员参观司马迁祠 摄影 吴明玲

  “从古道慢慢走上来,看着满地的巨石,看着司马迁祠墓,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对我来讲,在古道上走过的每一步都让人感到非常震撼。”采访团成员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记者李欣怡说,“希望通过大家的报道,把司马迁祠介绍给外国友人,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全世界。”

  近年来,韩城市始终把文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坚守文物安全红线,注重文物的挖掘、保护、传承、弘扬,相继推出了韩城鼎、司马迁铜像等一大批文创作品,推出话剧《司马迁》、儿童剧《鲤鱼跃龙门》等一批传承黄河文化的优秀作品,行鼓、秧歌、抬神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外出展演。

  特色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八月的同州大地,瓜果飘香,采收正忙。

  走进渭南市大荔县小坡村的大棚里,一棵棵枣树上挂满了饱满的果实,果园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甜蜜。

  大荔县位于关中东府渭河以北最东段,东临黄河,洛河斜穿其境内。三河汇流使得大荔县水资源丰富,但过去河水泛滥也遗留下大片的盐碱滩地。

  小坡村临近黄河,是当地有名的穷村。黄河滩地多盐碱,只长荒草不长庄稼。小坡村人守着盐碱地过着苦日子,“种一葫芦收不了半瓢”。经过不断探索,小坡村找对了路子——在盐碱地上种植耐碱性较强的冬枣。经过多年努力,冬枣逐渐成为小坡村致富的“黄金果”。

乘 “一带一路”东风 让渭南故事走向世界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808153204

冬枣小镇 摄影 吴明玲

  目前,小坡村为冬枣园区配套建设了贮藏冷库、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建成采摘观光园、枣文化博览园、儿童乐园等特色旅游项目,使冬枣“亿元村”做活了农旅融合的文章。

  “大荔县去年遭受了60年以来的洪灾,冬枣受灾严重,却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生长,难以想象当地民众付出了多少心血。”采访团成员杨英琦说,“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了解到科技与人才对区域果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将详细记录这里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陕西。”

  顺着沿黄公路一路向前,进入合阳县,再经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采访团来到了合阳县的联合光伏电站。站在观景台上从空中俯瞰,一排排光伏版横亘在绿色的旱塬间,波光粼粼,甚是壮观。若是向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光伏板下竟然还种植着各种作物。

  “‘光伏+农业’模式是我们的创新探索。”联合光伏电站负责人杨力说,因地制宜种植玉米、黄芩、柴胡等,让电站立体空间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乘 “一带一路”东风 让渭南故事走向世界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808153209

一排排光伏版横亘在绿色的旱塬间 摄影 彭一鹏

  据了解,该项目占地约4500亩,总装机容量100MW,由国家电投陕西分公司投资建设,年发电量约1.4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9万吨、二氧化硫650吨,对于改善渭南市能源经济结构及黄土旱塬生态、生产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关中地区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坐着西峰索道,采访团来到了渭南行的最后一站——华山。山下骄阳似火,山上凉风习习。站在华山之巅,透过层层白雾,隐约还能看见远处黄河与渭河的交接。举目远眺,才能真正感受到华山的奇险与壮观,看着标志着西峰最高峰的石碑,采访团成员纷纷感叹山河之壮美。

乘 “一带一路”东风 让渭南故事走向世界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808153214

奇险壮观的华山 摄影 吴明玲

  “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是陕西山水人文旅游的地标和符号,也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中华十大名山。

  近年来,华阴市坚持“旅游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生态美市”发展战略,将“全域旅游”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山上山下统一规划,城区景区一体布局,推动“山水圣地、魅力华阴”全域旅游品牌进一步发展。

  “在渭南,我们欣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聆听了《史记》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品尝了各种地方特色美食,也感受到了渭南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成效。目前,中国是包容性发展的模范,陕西,尤其是渭南为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采访团成员、古巴籍记者亚瑟夫笑着说,“这片土地有太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体验,有机会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再来这里感受!”

乘 “一带一路”东风 让渭南故事走向世界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808153149

亚瑟夫与演艺人员合影 摄影 吴明玲  

  近年来,渭南市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始终把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掘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推动合作交流,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合作吸引力持续释放。

  站在新的起点,渭南市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不断增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作用,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昂首阔步,奋勇向前。(文 吴明玲)

(责编:崔译戈、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