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环球热点)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苑前镇乡村高标准农田。 |
6月28日,中国紧急援助斯里兰卡的一批粮食运抵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 |
近年来,受疫情冲击、极端天气、主要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价高位运行,许多低收入国家陷入“买不起粮”的困境。今年爆发的俄乌冲突及美西方对俄施加的极限制裁,进一步冲击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近期,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及市场恐慌等因素作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剧烈,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
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为国际发展合作注入新动力。多项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是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可靠合作伙伴,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保障国内粮食基本自给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奉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自2004年来连续18年增产丰收。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专家认为,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显示,未来10年,中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够完全确保,粮食自给率将提高到88%左右。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近几年中国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2001年至2018年,中国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低于6%。
“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实现了约占世界1/4的粮食产量,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唐丽霞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人口数量超过14亿,如果中国发生粮食短缺,将对全球粮食供给造成巨大压力。因此,‘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粮食安全观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承诺。”
唐丽霞认为,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土地方面,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严守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的同时,着重提升耕地质量,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同时,中国严格限制土地用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只能种粮,确保粮食总量供给。在技术方面,中国近年来出台多项促进种业创新的计划,保障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种植安全,提升粮食品质。通过多方面举措,中国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并对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对本报记者说,稳定的粮食产量既是中国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的底气,也是发展对外粮食经济产业链的基础。从中国近5年的粮食产量统计来看,无论是总体粮食产量、粮食季节收获还是代表性农作物产量,都保持了稳定高产,人口基数大并未构成对粮食安全的威胁。2020年,即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粮食安全冲击,中国当年的粮食出口量仍达354万吨。中国粮食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粮食短缺,也带动构建了中国对外粮食经济产业链。
积极开展对外援助
中国多年来不断深化粮农国际合作,主动分享粮食安全经验。自2009年同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以来,中国已累计捐款1.3亿美元,向亚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国派遣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的重要战略伙伴。2015年,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下,中国已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实施40多个南南合作项目。
日前,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议时表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农业合作区,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今年以来,中国已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1.5万多吨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并将继续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新的努力。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组织倡导的粮食援助计划,通过粮食捐赠、粮食技术援助、粮食企业投资等形式进行人道主义救助,为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发挥关键领导力。”于宏源说,在国际粮食援助方面,美国等早期推动者更多是为了解决本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带来的剩余价值流动。而中国在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的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粮食援助,也注重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传播粮食种植技术。中国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还通过在受援国设立跨国粮农企业,带动当地粮食经济发展。从实施效果来看,中国的粮食援助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认可。
“中国积极扩大同联合国粮农三机构即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合作,通过紧急粮食援助、提供资金支持、推广农业技术等方式开展粮食对外援助。但不论通过何种平台、何种方式开展援助,中国始终注重提升受援国的粮食生产水平,倡导因国施策、因地制宜,推广中国粮食生产经验。”唐丽霞说,“以中非农业合作为例,当前非洲农业普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小农发展模式,中国据此制定了适宜的技术援助方案。多年来,中国派遣的技术专家组不畏艰难,深入到非洲的田间地头,直接服务于非洲农村和广大农民,手把手教当地农民作物种植技术。这与传统的西方援助截然不同,是真心实意地帮助当地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得到受援国高度评价。许多项目结束多年后,仍被当地民众感念。”
推动治理体系变革
日前,联合国多机构联合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称,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人数达8.28亿,较2020年增加约4600万。照此趋势,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到2030年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或将难以实现。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复杂严峻形势,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向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变革,更好地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多年来,中国推动增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涉粮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中国推动履行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呼吁各国保持粮食贸易开放,敦促取消单边制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呼吁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政策空间,要求发达国家削减扭曲农业贸易的超额补贴,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环境。
“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在为此作出努力。”于宏源表示,在参与多边治理平台方面,中国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等重要国际会议,推动各国就农业投资、贸易合作展开政治对话。同时,中国积极利用现有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部长会议等区域合作平台开展农业合作。在治理主体上,中国还开辟了以多利益攸关方为代表的粮食安全民间外交。疫情期间,民间社会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为应对粮食安全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列入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意在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作出积极贡献。在全球发展倡议指导下,中国正在加强与联合国机构的合作,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于宏源说。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粮食安全倡议和行动,推动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的国际规则制定,为完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作出重要贡献。未来,中国应继续发挥自身在农业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粮食安全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唐丽霞说。
“针对近期全球粮食紧张局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参与全球粮食紧急行动,积极推动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困境问题。同时,从长远角度看,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应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气候变化适应治理建设,与国际社会共同提高发展中国家农业适应能力。”于宏源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