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赖阿芳与托马斯·查尔德:晚清中国之街头巷陌》摄影展在康奈尔大学举办【2】

2020年04月13日10:02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图为香港商业区皇后大道 赖阿芳摄
图为香港商业区皇后大道 赖阿芳摄

人民网纽约4月12日电(记者 李晓宏)《赖阿芳与托马斯·查尔德:晚清中国之街头巷陌》摄影展,日前正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手稿缮本典藏部展出。这个首次以19世纪中国城市街景为主题的专题摄影展,展示了150年前的两位中外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街头文化。这些珍藏至今的原版照片,来自美国著名的洛文希尔中国摄影收藏馆。

赖阿芳(1839-1890)和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1841-1898)是19世纪末期中国杰出的两位中外摄影师代表。在使用湿版火棉胶化学材料的摄影时代,曝光时间过长问题给街头生活摄影带来困难,使得动态人物在照片中变得模糊,甚至完全消失。尽管如此,赖阿芳和托马斯·查尔德都以自己在中国居住过的城市为主题拍摄了许多街景生活照片,这些作品不仅是上乘的艺术之作,也是观察19世纪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万花筒。

作为第一批中国本土摄影师,赖阿芳1860年在香港创立了阿芳照相馆,并把它经营成“晚清中国最成功的照相馆”。他享年51岁,去世后,阿芳照相馆由其子赖月辰接手,一直运营到1940年。赖阿芳在其3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曾背着沉重的照相设备,游走东南沿海诸多城市,拍摄了许多建筑和街道题材照片。

皇后大道是香港开埠后修建的第一条现代化道路,而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商业中心。赖阿芳在皇后大道开设照相馆后,为其留下了许多影像。在这张皇后大道中路段的照片中,三层楼的商铺在仰角拍摄下,呈八字形林立两侧,给人以高大逼仄之感。街上衣着各异的行人和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以及两侧挂着双语招牌、售卖各色洋货的商铺,记录了当时熙来攘往的商业活动,极具故事感地讲述着这个国际贸易港的往事烟雨。

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是清末中国最为重要的西方摄影师之一,他19世纪70年代来到北京,受聘于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担任燃气工程师一职。查尔德学习过早期摄影技术,在北京生活近20年的时间里,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北京及其周边的风景、建筑和人文景观,留下了近200张珍贵的照片。其中,圆明园的观水法石门、养雀笼,是仅存的对中国重要建筑的影像记录。

这张查尔德19世纪70年代拍摄的《北京商铺》,反映了他在探索这座城市时所感受到的亲切与新奇。照片中,商铺的中式牌楼雕刻精美,牌楼上方中文繁体字的“天增号”招牌赫然入目。店铺两侧,一边是着长袍、戴瓜帽的晚清市民一字排开的望着镜头,一边是拖着货柜的马车。一个半世纪过去,照片中木雕的龙头、浮云和刻在竹片上的对联依然清晰可见,静静地讲述着那段商贸故事和建筑史话。

作为同时期活跃于晚清中国摄影舞台的两位摄影大师,他们镜头下的城市街景有明显差异。首先是两人作品呈现的动感不同,体现了两人的拍摄观念和拍摄手法不同。赖阿芳《皇后大道》场景是动态的,表明他迅速捕捉街道行人和景物,采用了抓拍的摄影方法。查尔德的《北京商铺》是静态的,采用摆拍手法,让晚清北京居民站着等他拍照。

两人文化视角不同,讲述的街景故事不同。如赖阿芳拍摄的香港皇后大道系列作品中,可见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身影。查尔德的《北京商铺》中只有中国人;赖阿芳的《皇后大道》上,中式风格与西式新古典主义元素相融合的商铺挂着双语招牌,街上跑车轿车和人力车,商店里摆着日本产的清漆等洋货。查尔德作品中,只见中式建筑,招牌上只有中文,马车在土路上行驶,一幅缓慢的生活节奏。两人作品中呈现的细节差异,体现了彼时的港口城市香港比晚清帝都北京更加国际化。

这些珍藏至今的街景照片穿越时空,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气息和美学风格,为研究摄影史、城市史、建筑史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图像信息。如今,世界各大博物馆越来越注重对历史照片的收集与布展。然而,由于现存于世的中国早期照片稀少,世界著名博物馆收藏的19世纪中国摄影大师及在华的外国摄影师的作品仍然占比较少。史蒂文·洛文希尔30年前开始从事古籍和手稿交易,后来他意识到中国早期摄影的珍贵价值,于是从藏家、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各种渠道中大量收集,目前藏品超过2.1万张,成为世界最大的中国早期摄影私人收藏。

(责编:崔越、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